中秋舂糍粑

版次:011    2023年09月27日

□史良高

端午裹粽子,中秋舂糍粑。这是故乡那片热土上由来已久的风俗。

随着中秋脚步的临近,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起来,备好烧火,洗净木甑,浸上糯米,当然,最好是用今年刚打下的籽粒饱满圆润似玉的“雪花糯”。大人在匆匆忙着这些的时候,脸上都挂着笑意,小孩跟前跑后的也格外开心。故乡人说,中秋不吃糍粑就等于没有过节,所以中秋前这几天,舂糍粑都得排队。要想中秋这一天舂糍粑,更要起个大早。先将泡涨的糯米均匀地撒进木甑,然后架到早已沸腾的大铁锅里,熊熊的烈焰这时便恰到好处地燃烧起来,火光映得整个灶屋的墙壁通红通红,宛若电影《红高粱》里某个温馨的镜头。添柴,加火,不一会儿,木甑里冒出的热气越来越大,越来越浓,越来越香,顷刻间,整个灶屋就烟缭雾绕,香气弥漫。

舂糍粑一般要去庄村的公堂,惟有公堂才有乡间特有的脚碓。那种木石结构的脚碓,恕我文字功底孱弱,无法在这里用苍白的语言准确描述。它是我们的先民巧妙运用物理学的杠杆原理构造,恰如现在儿童乐园里的跷跷板,踩着脚碓的另一端踏板就能将碓石翘起,在反复起落的运动中就能将谷物舂去皮壳或舂成齑粉。

故乡人舂糍粑,节令感很强,节日的仪式感很强,每年只有在中秋节前的那几天才有。不像现在的超市,一年到头都有元宵、绿豆糕、月饼出售,消费者只要愿意,每一天都能享受不同节日的味道。石碓这种很原始的农具,如今已不多见,可在我奶奶的老家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其劳动的场面,虽然没有电视荧屏和旅游景区里少数民族姑娘手拿木杵舂糍粑时那般活泼可爱,那般风情撩人,整个过程却也充满了欢乐与幸福。因为是力气活,舂不了多久就得歇气换人,邻居间的几个壮劳力便主动地相互帮忙。灯光下,将蒸熟的糯米饭倒进洗净的碓臼,碓石便开始一下一下有规律地舂击,舂着舂着,汗水便顺着脊背流了下来,汉子们一边说着笑话,一边甩掉上衣,这时候,碓臼里的“咚,卟!咚,卟!”声一下子就来得更加猛烈。

当米饭粘成一团再也无法分开的时候,太阳还没有升起,人们脸上的笑容却格外灿烂,因为,一臼臼糍粑早已舂好了。将案板或簸箕揩干擦净,最好抹上一点麻油,然后放上一坨舂好的糍粑,用擀面杖摊平压扁,拿菜刀切成方形或菱形。讲究的人家有用寿桃形粑模压成印有“福禄寿喜”字样的,也有将糍粑贴上“红双喜”的,那一定是赶在大清早,当作节日的礼品送给亲友或未来的丈母娘。糍粑的吃法很多,蘸上芝麻粉、红砂糖、白砂糖、椒盐或蜂蜜趁热品尝最好,还可以煎、炒、蒸、炸、汆。风干后的糍粑外表看似硬实,但不管搁多久,一经煎炒,却还是那么松软香糯,不失本色。最喜欢母亲用菜籽油煎过的糍粑,焦黄的外壳,酥软的内瓤,直嚼得满嘴流油,齿颊生香。那,该是我的少年世界里最香甜最鲜美的食物了。

前些年在古城安庆,大姐每年中秋都要想方设法托人给我捎来一些糍粑。她的糍粑做工十分讲究,晶莹洁白,如缅玉般的透明柔润,咬一口,满嘴沁香,甜滋滋的,即便不蘸糖抹蜜也能吃上好几块。

这些年,我已远离故土,也不知故乡还有没有那种古老的碓臼。大姐如果还舂糍粑的话,那糍粑的滋味一定更甜!更美!更芬芳!

(作者系中国石化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