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2023年10月16日
□罗昭伦
剃头匠老蒋,腿有残疾,长得瘦瘦的,从不苟言笑,走路静悄悄的。从我记事起,他就一直在村里为大家剃头,数十年如一日。
印象中,他手里提着一个工具箱,箱子里摆放着推剪、剃头刀和刮胡刀,外加一条毛巾和围裙。他后背的衣领上,常常挂着一把雨伞,边走边吆喝。老蒋的剃头对象大都是男性,一般不会给女人理发,据他说“这是祖师爷立下的规矩”。
老蒋手艺精湛,方圆几里,他剃头的技术无人可比。而且他不像其他的剃头匠,喜欢开荤玩笑。他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偶尔也会说一些村里的逸闻趣事。剃头时,他首先打开箱子,拿出推剪仔细地检查,然后把一块油得发亮的皮革挂在门闩上。老蒋娴熟地推剪头发,片刻间,地上就落满了头发。接着,用尖尖的剪刀细细地修剪头发,打一点香皂水,刮胡刀就在男人们的下巴上哧溜溜地转。整个过程,干净利落,不会剃伤头皮,也不会刮伤下巴。
老蒋几乎每个星期都来村里一次,有时遇到吃饭时间,乡亲们也会留他在家吃饭。老蒋吃饭很快,桌子上的荤菜从不自己动手夹。记得有一次,我父亲请他吃肉,他总是不好意思地说:“已经够麻烦你们了,我吃白饭就行啦!”
到年底结账时,老蒋掏出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村民们一年剃头的次数。父亲用算盘帮他算钱。知道老蒋会来,头天晚上,父亲就准备好自己一年的剃头钱。老蒋推让父亲递上的钱:“这一年,在你家吃了好几顿饭,你又帮我算账,你剃头的钱就免了吧。”父亲将钱硬塞进他的口袋说:“自家种的粮食,不值钱,只要你不嫌弃,没有地方吃饭就来我家。剃头的钱是你辛辛苦苦跑腿挣的,这个一分都不能少。”老蒋闻言,抽出一张五角的钱放在桌子上:“这个留给孩子们买糖吃。”那时,五角钱可以买到十几支冰棍,老蒋要流着汗水帮人剃好几个头才能赚到。父亲把钱退还给老蒋,老蒋默不作声地收好,等到出门时,他把钱扔到桌子上,倏地就跑远了。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村里陆续开了几家理发店,年轻人纷纷到理发店去理发。老蒋的生意越来越清淡。有一天,他忧伤地对父亲说:“现在理发师哪里讲究技术呀,都是花里胡哨的东西,我担心自己的手艺失传呀。”父亲安慰他:“慢慢找个徒弟吧,总会有人愿意跟你学艺的。”
果真不到两个月,就见老蒋带着小徒弟来村里剃头。老蒋剃头时,徒弟就在旁边打下手。老蒋原以为徒弟会像他一样扎根山村。可惜的是,第二年徒弟就离开他,去沿海城市打工了。那一年,老蒋一下子老了,背也佝偻了,人更加清瘦了。
大病了一场的老蒋,走不动路了,只能在家休养。没有老蒋来剃头,父亲只好去理发店。每次理发回来,父亲都抱怨:“年轻的理发师,除了用电推剪,啥都不会……”
如今,老蒋也年老而去,剃头匠这门民间行业消失在尘封的记忆中。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文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