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熊猫文化产业园” 开通“熊猫文化之旅” 向联合国申报大熊猫自然遗产

大熊猫科技文化之父: 它曾被人误为“貔貅”

重庆人孙前是学者型官员,也是大熊猫文化概念的首创者,不遗余力地为“大熊猫文化”奔走

版次:010    2023年10月19日

孙前和大熊猫在一起

孙前(左)参与抢救大熊猫

抢救大熊猫

罗斯福兄弟捕获的第一只熊猫

□木川

5月,这是一个莺飞草长的季节。中国发展出版社曾以中、法、英文向世界推出了一本被誉为“引领中外大熊猫文化”的图书(典藏版)。书的作者孙前是我多年的朋友,特地从成都给我寄了一本。该书题材新颖,视觉奇特,图文并茂,顿时让我手不释卷、如品佳茗。

孙前何许人也?他从小生活在重庆朝天门,5岁随父母来到原万县市(现万州),居住在三马路,在这里上完小学、初中和中专,并在江东机械厂当过工人。大学毕业后历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雅安地区行署副专员、雅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熟悉孙前的人都知道,他是国内外公认的大熊猫文化研究学者和大熊猫文化概念的首创者,并被业界称为“大熊猫科技文化之父”。

下面,我们不妨趟蹚过岁月的河流,从海螺沟、邓池沟、卧龙山绚丽多彩的丛林中,采撷一个个精彩的片段,去感悟和分享一下孙前同大熊猫那些有趣的故事。

为大熊猫“正名”

据考证,大熊猫早于人类文明,800万年前就繁衍、昌盛于世,被誉为动物“活化石”。

但,这个憨态可掬、人见人爱的珍稀动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如此高贵的地位。1869年被人类第一次从蛮荒之地介绍到文明社会,很长时间一直处于被偷捕和猎杀的状态。甚至,它古名到底叫什么?何时与人类交结?都是史学界、动物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在民间和学界,有把大熊猫叫貔貅的,有叫貘的,有叫驺虞的,还有叫貊的……

面对如此纷繁的争论,作为大熊猫故乡的副市长,孙前深感责任重大。他拼命看书,广泛涉猎,索隐钩沉,请教专家,把各个历史阶段对大熊猫的称谓、源自哪部典籍?排列成表,逐一分析对照,去伪存真。然后以确凿的科学依据证明,历史上众说纷纭的“貔貅说”“貘说”“貊说”都是不能成立的。大熊猫就是大熊猫。

与此同时,孙前还通过研究证实,熊猫虽然已经有800多万年的生存历史,但同人类紧密联系的实证,“只有少得可怜的几例。”

1869年4月1日,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茫·戴维神父在宝兴盐井乡的邓池沟(古名穆坪)捕捉到的大熊猫,是人类的“首次发现”,戴维神父就是科学发现大熊猫的“第一人”!孙前的论证,同美国动物学家夏勒(夏勒:《最后的熊猫》)的科学论断不谋而合:“熊猫没有历史,只有过去。它来自另一个时代,与我们短暂的交会。”

孙前将这一研究成果写成了《大熊猫古名新论》,发表在中国科学院核心期刊《动物分类学报》上,引发学界一片哗然。四川社科院还以《重要成果专报》上报省委、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从而将大熊猫的科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在雅安建“大熊猫基地”

1974年—1976年,四川宝兴县和卧龙一带因竹子开花,导致138头大熊猫被饿死。孙前当年曾随省委领导前往视察,目睹了这个震惊中外的事件。

到雅安工作后,他一有机会便大声疾呼,如果不牢记教训,采取科学的保护策略,被称为“国宝”的大熊猫将再次面临灭顶之灾!作为分管领导,他无数次往返于雅安—成都—北京之间,向省委、政府、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领导,不厌其烦地陈述大熊猫困守“一城一池”的种种弊端,汇报“保护与开发”“分群饲养”的合理性、迫切性与优越性。并以成熟可行的“碧峰峡方案”,力排众议,在几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于2003年首次在雅安建起了“碧峰峡大熊猫基地”,让卧龙的部分大熊猫迁徙至此。从此,雅安也被科学界称为“真正的熊猫故乡”。2008年汶川大地震,卧龙遭到毁灭性灾难,所有熊猫全部迁徙到碧峰峡基地。因此,这里又被称为大熊猫的“诺亚方舟”。

据孙前介绍,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仅雅安市宝兴县就向国家赠送活体熊猫118只,其中18只作为“国礼”,赠送给美、英、法、日等9个国家,占“国礼熊猫”的三分之二!

让“熊猫文化”走出去

孙前是一个面色白皙、温文尔雅的学者型官员,在他那副金丝眼镜后面,是一双与众不同、好奇的眼睛。在雅安工作期间,他曾带着种种疑惑和拷问,考察过日本、法国和中国香港的迪士尼乐园。他边看边想,美国的米老鼠产业年收益上100亿美元,而我国大熊猫产业年收益只有1亿美元!为什么硕大的大熊猫斗不过小小的米老鼠?

通过苦苦地思索,他逐渐明白了一条道理,以往,我们的工作仅仅停留在大熊猫的普通喂养、繁衍和一般观赏上,“重视大熊猫的科学价值,忽视大熊猫的经济价值,无视大熊猫的文化价值”,致使大熊猫一直走不出大山包围的世界。为此,他以一个开拓者的眼光和魄力,振聋发聩地喊出了“熊猫经济”必须从“熊猫文化”做起的口号,精心提炼出了“熊猫文化”的核心内涵:“物竞天择,友善包容,和谐共融”,并身先士卒,攻坚克难,做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大事。诸如:促成了南京电器厂“电子熊猫”与四川“生物熊猫”的结合,倡导建立了“熊猫文化产业园”,开通了“熊猫文化之旅”,实现了向联合国申报大熊猫自然遗产的目标,顺利完成向台湾赠送大熊猫“团团”“圆圆”的工作;以10年之力,五度出版发行《大熊猫文化笔记》,扩大了大熊猫的中外文化交流……

架起中法人民友谊桥梁

这里,还想特地说说孙前的“戴维情结”。

自从走进了熊猫的世界,戴维这个名字,就成为了孙前研究熊猫文化一座巍峨的丰碑。戴维不仅是世界上大熊猫的第一个发现者,也是“大熊猫”的命名者、研究者。他在140年前从中国运回的熊猫标本,经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鉴定,被命名为“大熊猫模式标本”,至今仍被作为“镇馆之宝”珍藏在法国。不仅如此,戴维还以高深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将中国的麋鹿(四不像)、金丝猴、扭角羚(牛羚)、珙桐树(鸽子花树)等189个新物种,从深山野林和皇家林苑介绍到世界,并在1877年出版了《中国鸟类》巨著(两卷本),曾轰动世界。

由于种种原因,戴维对中国的科学发现和建树,国人了解得并不多,更没有人去访问过他的家乡。可孙前做到了。他认为,研究大熊猫文化,就必须研究戴维。就职雅安后,无数次往返邓池沟,拜过至今仍原汁原味的穆坪教堂,考察体验戴维科学发现大熊猫的经过和无与伦比的贡献,细心阅读戴维的文献。同时,还三次率团访问戴维的家乡——法国艾斯佩莱特市,孙前由此也成为国人中亲自见到“大熊猫模式标本”的第一人!

此外,他还巧借机遇,精心谋划,顺利地促成了宝兴县同法国艾斯佩莱特城市结成友好城市,还邀请法国驻华大使蓝峰成功访问穆坪,让大熊猫结成的友谊,在中法两国人民中永远地传承。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