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皇兴寨

版次:010    2023年10月25日

皇兴寨大门门额

皇兴寨侧门

□汪昌隆

在万州区分水镇王兴村一个叫做李家嘴的山包上,矗立着一座古代城堡,名曰皇兴寨。

皇兴寨是一座集祭祀祖先与防御兵匪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建筑。寨子的东、北两面临崖,西、南两方设门。大门朝南,门额上镌刻“皇兴寨”三个大字,每字二尺见方,大字旁刻有两行小字,右为“段氏李家嘴祠堂”,左为“光绪戊戌年秋月吉旦”。大门旁有同样为条石砌筑的碉楼,楼高三丈有余,如一赳赳武夫,护卫着大门。碉楼的一方与寨墙相连,另三方设置射击孔,可惜已经残损。

进入寨中,里面颇为宽敞。寨墙以及寨墙上的城垛、马道保存完好。朝西方向开有侧门,门额上亦刻有“皇兴寨”三字。门前一坡石梯,通往山下。

寨子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60米。目前两座寨门完好,寨墙及马道也基本完整。寨墙高6—10米,条石砌成。寨墙顶部均匀排列着瞭望孔、射击孔。寨内靠近大门边的墙体上砌有一个四五平方米见方的洞室,是为火药储存室。

皇兴寨的修建历时三年,于光绪戊戌年(1898年)秋落成。

戊戌年六月,光绪皇帝宣布维新变法。远在西南山区三峡腹心的段氏私家寨堡此时即将竣工。当家人段国泰(字永安)是个具有贡生身份的读书人,听到京城里宣布变法的消息,也兴奋了一把,遂将私家寨堡命名为“皇兴”。希冀新政施行后,从此皇运兴旺,国运兴旺,天下太平。岂料待到秋天寨堡落成之时,京城中的那场“维新变法”已夭折,“皇兴”梦想落空,然“皇兴”门额已经上墙。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皇帝,剪掉发辫的国人以为从此远离了皇权,民国年间《万县志》的编撰们写到皇兴寨时,不愿再有“皇兴”,写成“煌兴寨”。再后来,人们索性把“皇”改成音近的“王”字,皇兴寨被人喊成“王兴寨”,寨子所在地被写作王兴大队、王兴村,一直沿用至今。

2008年初春,笔者第二次去皇兴寨,找当地人打听皇兴寨的往事,有人就说段家的后人就住在寨下半山坡,于是便前往寻访。

走进段家,便感觉到这个家庭的不一般。房屋虽然普通,但屋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室内家什也很普通,但陈设整洁清爽,室外农具摆放有序,就连地坝边堆放的柴火都是锯成小段捆成小捆码放得井井有条。段家的老太太冯春英,时年92岁,是段国泰的孙媳妇。老人家70多岁时患白内障,已双目失明。虽然饱经风霜,但仍精神矍铄。一身旧衣服干干净净,满头银丝梳理得整整齐齐。这天晚上,她端坐在烤火木箱上,平静地讲述了一段段家人世代相传的惨烈往事。

事情发生在1920年,此时皇兴寨已建成22年,段国泰也已去世,家族事务由其长子段自谦(字从贤)主持。

农历八月间,一股在军阀混战中战败的散兵在万县境内各地流窜,打家劫舍。因其手持洋枪且训练有素,百姓称之为“广棒老二”。这伙人以一姚姓的人为首领。

此时正是割谷子的农忙季节,皇兴寨的24名守寨家丁多数告假回家,寨内一时防御空虚。加上家丁陈明轩(外号陈毛子)起了“卖肥”之心(三峡一带,称土匪劫富为“捉肥”,向土匪提供“捉肥”情报为“卖肥”)。他以回家割谷子为借口,离寨出来,渡江找到这伙强人,将皇兴寨的情况一一告知。“广棒老二”们于是调转方向,从大溪口场过江到瀼渡,然后沿着瀼渡河经甘宁坝直奔皇兴寨而来。

听到“广棒老二”来袭的消息,寨内一片慌乱。大老爷段自谦、二老爷段自思(字从俭)领着少数几个家丁,凭借寨中的防御设施,进行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鸡叫时分,皇兴寨破。大老爷段从贤逃脱,二老爷段从俭被匪兵杀害。段家男女老少以及家丁、帮工50余人全部捆绑,拴成一串,当作人质带走。行至甘宁坝,将大老爷的太太释放,命回去筹措银子换取人质。大房太太辗转找到侥幸逃脱的段从贤,联络居住在其他地方的段氏族人以及姻亲。据说共筹集了14挑银元,方从劫匪手中赎回人质。这边人质们刚刚回家,那边就传来劫匪被招安的消息。打家劫舍的“广棒老二”转眼间又成了“保境安民”的政府军。

遭受破寨劫难后,段家人对皇兴寨进行了改造加固。此后,皇兴寨又遭受过小股土匪的多次骚扰,但未攻破过。

殷实良、殷实生兄弟俩从小生活在皇兴寨山脚下,老人介绍说,先前皇兴寨内布满房屋,雨天走遍全寨不会湿鞋。寨内的主建筑是供奉着段氏祖先牌位的大殿,然后是段氏子孙各房的临时房间。这些房间平时不住人,平时他们住在寨外其他地方的庄园里,遇到匪情,合族人丁进寨躲避时才用。除此之外,寨内还有戏楼、学馆等。从遗存的房基看,学馆的面积有100多平方米,学童不仅仅是段家子弟,附近的适龄儿童也可来读书,殷氏兄弟小时候都在这学馆里念过书。

两甲子过去,历经120多年风雨,当年人声鼎沸的皇兴寨,如今喧嚣尽退,冷寂无声。但,它是万州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寨之一。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委统战部退休干部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