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含深情去创作,一路通畅一路歌
版次:010 2023年10月27日
□阿坚
70年前,成渝铁路的修筑与通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盛事,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举。巴蜀老百姓对成渝铁路期盼已久,对此更是欢欣至极。成渝铁路通车后,人们用歌唱、话剧、绘画等艺术形式进行庆祝,表达喜悦之情。
歌曲 《四唱成渝铁路》曾广为传唱,红极一时
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后,广为传唱的一首歌曲,就是《四唱成渝铁路》。这首叙说风格的歌曲,既可在城市的舞台上演唱,更可以去沿线车站乡村院坝宣传。当年非常流行,可谓红极一时。即便现在,很多修筑铁路的经历者还能完整地唱出来,足见这首歌曲对他们影响之深。
一唱那成渝路,有话说从头。四十年来说修路,派款又拉扶,刮尽了人民的血和汗,只见他们盖洋楼。成渝路不是成渝路,是反动政府的摇钱树,人民的愿望付流水,成渝路变成了人民的血泪仇。
二唱那成渝路,人民喜心头。西南解放才半年整,修路就动了工。人民政府的好领导,坚决要把路修通。千万军工和民工,风里雨里不休停。为人民自己来修路,一个个争取立功当呀当英雄。
三唱那成渝路,困难万万千。建设祖国的意志坚;不怕一切困难。人民的力量钢铁一般,劳动创造新西南。河山架起了千座桥,双手劈开了万重山。英雄的事迹正在到处传,一直修到,一直修到资阳县。
四唱那成渝路,通车到临江寺。四十年希望实现了,鞭炮响连天。城乡交流有保障,工业更要大发展。火车头冒着烟,带着幸福直向前。男女老少齐欢唱,永远跟着共产党幸福万万年,幸福万万年!
话剧
《四十年的愿望》大获成功,享誉全国
已故的石曼先生,对抗战文艺颇有研究,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话剧史专家。有一次,我与石曼先生聊天,他向我讲起了一桩与成渝铁路有关的文艺轶事。
1951年,成渝铁路正修筑时,就接到指示:“市文工团关门一年,也要拿出自己的剧本来。”这就是为庆祝成渝铁路建成通车专门创作的话剧《四十年的愿望》。剧本的创作由时任重庆市委宣传部部长任白戈负责。当年在市文工团担当编剧的石曼先生,在筑路工地与重庆钢厂体验生活后,很快就拿出自己的创作构思呈报给市委宣传部,经任白戈圈定后,他一鼓作气写出了《四十年的愿望》的初稿。该剧以大渡口钢厂锻轧第一根钢轨的事迹展开,呈现成渝铁路建设与通车,凝聚了万众的心血与智慧。初稿一出来,重庆市委非常重视,专门召开常委会进行讨论。
石曼先生退休后,为此专门撰写了《任白戈与话剧“四十年的愿望”》一书。他在书中回忆:1952年7月,剧本创作进入了攻坚阶段,任白戈还邀请了老作家沙汀来剧组,与我们一起讨论如何塑造正面人物。重庆的7月酷暑难耐,沙汀、石曼等人索性赤膊上阵,坐在“抗建堂”剧场的地板上讨论。有天晚上,任白戈把创作人员叫到他家里加班,凌晨3点时稿子赶出来了。任白戈拿出烧饼与卤肉招待大家,自己则逐字逐句地看稿,提出修改意见。剧本定稿后,市文工团的演员们立即开始排练,不到一个月,四幕话剧《四十年的愿望》成功彩排而出。特别是最后一个情景,当一列火车由远而近、冒出一股白烟驶来时,剧场里群情激荡,观众全都站立起来,赞叹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多年后,一位参与《四十年的愿望》演出的演员回忆说:那激动人心的火车白烟,是两位舞美人员在后台各执香烟数支,猛吸后吐入一根竹管再冒出浓烟,没想到营造出来的效果这么好。
《四十年的愿望》在重庆公演了150多场,大获成功。后又在北京的国家剧场及14个省市公演,享誉全国。1956年,《四十年的愿望》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剧本创作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剧本创作获得的首个国家级奖项。
修筑成渝铁路的故事,原本是准备拍摄电影的,当年著名剧作家孙谦曾来筑路工地体验生活,片名《成渝铁路》的电影剧本已在《电影文学》上发表,描写一位筑路的工程师,爱故乡的妻子,也常吹奏随身带着的竹笛,最后牺牲于工地上……可惜这样一部充满人情味的电影剧本,后来却夭折了。
绘画
几代画家持续关注这条铁路,名作不断
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后,落户重庆的西南文联立即组织多位画家深入生活,以成渝铁路建设为题材进行版画、水彩画、漫画、连环画的创作。
“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成渝铁路在各个时期的美术创作中,一直未缺席。
1972年是成渝铁路通车20周年,这年的两位青年画家陈逸飞、魏景山创作的巨幅油画《开路先锋》(收藏于上海美术馆),成为绘画表现成渝铁路这一题材的一个标志性的作品。
从高小华1981年创作的油画《赶火车》开始,至当下“80后”“90后”的巴蜀画家,成渝铁路从未离开他们的创作视野,他们的创作方式与手法也逐渐多元化。比如,张国忠2015年创作的油画《蜀道从此不再难》,余都2019年创作的十帧连环画《新中国第一路——成渝记事》,李克难2021年创作的连环画《西部大动脉——成渝铁路》,邬华敏和邬瑞瑶2020年创作的油画《邓小平与成渝铁路——新的战役》,李海磊2022年创作的油画《时代之歌:1952-2022》等。
70多年里,成渝铁路一直是巴蜀画家的聚焦点,几代人关注同一个题材而不间断,这种创作的延续性与历史文献性是很少见的,更是值得记录和收藏。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中国铁路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