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四岸”节点公共空间已建成开放11个
版次:002 2023年11月06日
改造后的渝中区黄沙溪桥下空间
日前,朝天门长江大桥垂直电梯建成开放,仅需1分钟便能从滨江路到达桥上,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尝鲜”。而两侧的桥下空间,则被改造成为生态游园、健身跑道、羽毛球活动场地等。近年来,重庆积极推进“两江四岸”公共空间建设,类似的新“风景”,正不断提升周边市民生活品质。
记者昨天从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委获悉,按照“点上点靓、线上贯通、面上提升”的思路,30个岸线治理提升项目已启动实施26个。截至目前,已有11个节点公共空间建成开放,分别是磁器口老码头、九龙滩、黄沙溪、盘溪河入江口、相国寺码头片区、雅巴洞湿地公园、花溪河湿地公园、珊瑚公园、江北嘴江滩公园、大滨路葛老溪段、九龙半岛当代艺术广场节点。
在渝中区黄沙溪段高架桥下,桥上车流川流不息,桥下市民运动大汗淋漓,篮球场、健身步道、休憩设施……在徐徐江风中,人也成为了“风景”。这得益于黄沙溪片区岸线提升工程,该工程是“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十大公共空间重要项目,2020年底开工建设,以“重回长江”为主题,重塑滨江生态多样性。同时,挖掘文化内涵,提升长江黄沙溪段滨水品质,打造市民休闲、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休闲滨江带。“以前这里就是荒坡,杂草丛生,没有人愿意过来。”家住附近的袁婆婆说,自从改造提升后,不仅颜值提升了,还兼具运动休闲功能,附近的居民晚饭后,最爱去这段滨江路散步游玩。
据项目设计师、林同棪国际(中国)景观创意中心主任何洪梅介绍,以往“桥下空间”几乎是所有大型城市都存在的“灰色空间”。被抬高的体量巨大的高架设施在城市中投下了长长的阴影,也带来了空间昏暗、封闭、噪音大等普遍印象。如何将“灰色空间”转变为“活力空间”?何洪梅表示,桥下空间设计需要因地制宜,一桥一策。在保障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从每座桥梁周边区域建设和市民需求出发,提高桥下公共空间利用水平,通过完善慢行系统、增加休憩活动场所、增添文化元素等措施,实现建设城市高品质公共空间的目标。比如黄沙溪段高架桥以往是硬质停车场、码头及荒滩,存在群众可达性不足、空间利用率低、滨水生态性不足、缺乏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为此,何洪梅和同事在设计时,便着手于贯通滨江亲水道,在滨江步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步道系统,将步道连接至周边腹地,打造完整的步道网络,提高步道的可达性和连通性。
与此同时,尽可能多地设置运动场地,引入篮球等体育运动场地,五彩缤纷的运动公园,点亮了原本闲置的桥下灰空间。在此基础上,设计团队在高架之下打造出一个绿意盎然的滨水公园,大量种植适应水生环境的植物,如芦苇、香蒲、水生植物等,形成很自然的湿地景观。而这,仅仅是中心城区打造两江四岸公共空间的一个缩影。这些空间从生态、游憩、交通等方面,重塑“两江四岸”形象,为市民提供了喜闻乐见的滨水空间。其余15个滨江贯通工程、延伸工程有序推进。
“我们还注重惠民有感,持续完善配套设施,新增滨江驿站或公厕39处,增设跨江桥梁垂直升降梯、扶梯10个,开设朝天门至广阳岛、朝天门至磁器口等水上巴士及旅游观光航线,让市民游客走得进来、留得下来、游得舒心。”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