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磐溪郭家院国立艺专 成就国画大师一生姻缘
版次:009 2023年11月07日
1944年,艺专师生在国立艺专(黑院墙)门柱前合影。
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
磐溪国立艺专 全貌(学生写生)
□姜孝德
人物简介
李可染(1907年~1989年),江苏徐州人,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品有《万山红遍》《漓江山水天下无》《杏花春雨江南》《山城朝雾》《看山图》等。1943年至1946年,他在重庆江北磐溪黑院墙里的国立艺专任教。抗战胜利后到北平艺专任教。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1942年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简称国立艺专)迁到重庆江北磐溪郭家院,由于校舍不够,就在学校周围搭建了一些房子,比如男教工宿舍、膳堂等,为了加强管理,学校就建了一圈围墙,把郭家院、临时搭建房都圈到了围墙内。战时,建筑材料紧张,围墙是土筑的,土墙怕雨,于是又用石灰将围墙刷了。一圈白围墙,原本也挺好看的,可那是抗战期间,好些人,甚至包括一些老师都批评说,荒山野岭一圈白院墙,这简直就是引日本飞机来炸。想想也有道理,于是,师生们便到老乡家里去“拼”锅烟墨来将围墙刷黑。从此,“黑院墙”就成了国立艺专的代名词。
我要讲的故事,就发生在黑院墙里。
1 路途偶遇,李可染初识邹佩珠
1943年春末的一天,身在重庆的李可染到国立艺专去找在艺专读书的四妹李畹。
因为艺专刚刚经历了一次搬迁,他不知道学校的具体位置,便走走问问。走着走着,他看见一位女学生正在路边画水彩,就走上前去看了看,然后问女学生艺专在哪里。那位女学生的心思都在画画上,头也没抬,随口回答道:“你一直往前走,走不多远,有个叫黑院墙的地方,那里就是我们学校了。”李可染听后很高兴,又问对方知道不知道有个叫李畹的学生。一听到李畹的名字,那位女学生立即停住了手里的笔,抬头仔细打量了李可染一下,然后说:“李畹是我的同学,她现在正在宿舍,你去找她吧。”
这位女学生,就是李可染后来的妻子邹佩珠。李可染和邹佩珠能成就姻缘,李畹功不可没。
国立艺专从云南迁到四川省璧山县(现重庆市璧山区)的时候,李畹考了进去。她虽然比邹佩珠低一届,但两人却住同一个宿舍,后来又同睡一张双人床。李畹平时很用功,说话也不太多。她见邹佩珠成天笑眯眯的,办事也挺利落,对她就很有好感,心里有什么事也总想说给她听。日子一长,两人走得越来越近。交往过程中,邹佩珠从李畹口中得知,她在重庆还有一个二哥,名叫李可染,是个画家,正在军委政治部文工会做事。
这一年暑假过后,李可染到艺专任教,李畹特意把他介绍给邹佩珠。当时,邹佩珠笑了笑,向他点了点头,说:“您好!”李可染也笑了笑,说:“那天就是向你问的路啊?”说完,三个人都笑了起来。
到艺专后,学校给了李可染一间教师宿舍,有七八平方米,地点就在教室下面的竹林边上。在他的宿舍里,放着一张床,一张画画的桌子,一个脸盆架,一把藤椅——小小的房间被挤得满当当的。
2 一把京胡,拉近两人距离
一天,邹佩珠在李可染宿舍的墙上看到一把京胡,就说:“听说你京胡拉得很好,还懂京戏。”听她这么一说,李可染顿时来了精神,他举手把挂在墙上的京胡拿下来,定了定弦,就拉了起来。那琴声,流畅、婉转、悦耳,邹佩珠听得很是陶醉,随口说道:“嗬,拉的是京戏曲牌《柳青娘》!”李可染一下子收住弓,吃惊地望着她,问道:“你也懂戏?”邹佩珠微笑着点了点头。李可染望着自己面前站着的这位清秀、美丽且才情出众的江南姑娘,不禁心头一颤。
通过聊天,李可染知道邹佩珠受母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看戏,十几岁的时候便在杭州看过昆曲名家白云生、韩世昌联袂主演的《游园惊梦》。回忆当时看戏的情景,邹佩珠十分神往地说:“他们二人在悠扬的笛声里边舞边唱,真是令人心醉啊!”李可染说:“你那才是真正享受到了人间最美的艺术呢!我为什么迷京戏?就是因为它美。不管是唱腔、扮相,还是音乐、做功,哪一点不美都不行。”邹佩珠连忙说:“你对戏这样懂、这样迷,现在有了音乐学院,要是专给你开个戏曲系,你能教得了吗?”李可染笑了笑,非常认真地说:“能!”
邹佩珠是浙江兰溪人,父亲邹德仁原来是个做鞋的学徒,后来专做收购牛皮的生意,为人忠厚、善良,妻子徐香莲聪明、美丽、手巧,而且很善于理财持家。邹佩珠在家排行老二,1920年农历七月初七生,既有父亲忠厚、老实、善良的一面,又有母亲聪明、美丽、灵巧的一面。她在艺专雕塑系读书,很活跃,也很有能力,做过学生会主席,还喜欢唱京剧。邹佩珠原来唱旦角,等到李可染给她说戏时,发现她嗓音高亢,音域也宽,便让她改唱老生,接连给她说了《坐宫》《捉放曹》《乌盆记》等戏。后来,李可染给艺专的学生们排演了整出的《奇冤报》,邹佩珠饰演刘世昌一角,她的表演赢得了师生们的满堂彩。
3 相濡以沫,爱情成就画坛大师
接触久了,李可染和邹佩珠之间慢慢产生了感情。1944年6月21日这天,他们举行了结婚典礼。此前,有人说他们是1944年初结的婚,这显然不对。郝石林同学的笔记可以证明这一点,笔记里这样写道:“上午有雨,学校召开毕业典礼,中午聚餐;下午李可染老师和邹佩珠同学举行结婚典礼,我受邀参加。”
邹佩珠这天结婚,也算是毕业后结婚吧。据说民国时没有限制大学生结婚。对于李可染结婚,学校能做的,就是给他分了一间比单身宿舍大一点的房子。拿到房子后,两人一起动手,用石灰水把墙刷了刷;买不起新床,就铺了一扇大门板。他们的证婚人是郭沫若,主婚人是林风眠,介绍人是李可染的老乡刘开渠。结婚时,望着瘦弱的李可染,邹佩珠心里一阵酸楚,对李可染说:“你放心,我一定把你照顾好,让你逐渐恢复健康。”
据艺专的学生回忆,李可染新婚不久,就租住到校外的八卦园去了,那里溪水环绕,形成半岛,只有一条路与外界相通,非常适合李可染创作。有学生来看李老师,觉得这里很入画,于是便画下了《八卦园》,此画至今还收藏在中国美术学院。
李可染前妻去世后,为他留下了四个儿女,自己的年龄也已37岁,而邹佩珠当时只有24岁,但她对李可染没有一丝一毫的嫌弃和抱怨。而且,认真了解李可染坎坷的生活经历及其忠厚、善良的为人后,她从结婚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勇敢地承担起这个家庭的重担。当然,李可染也为自己有了这样一个勤奋、聪明、美丽且通情达理的妻子而深感欣慰。
由于志趣相投,婚后,他们的日子虽是苦中有乐,但也十分美满。第二年底,他们的儿子李小可出生了。因为邹佩珠奶水少了,他们就养了几只羊,自己挤奶,还喂了几只鸡。一次,李可染出去办事,一连三天没有回来。邹佩珠在家里带孩子,又累又急。等李可染回来,才知道他去听戏了,因为戏好,就待在重庆城(今渝中区)里,一连听了三天。邹佩珠气得大发雷霆,一怒之下,竟把简易的床都坐塌了。她大声质问道:“李可染,你要是这样做迷戏,你的画还能成吗?”李可染自知理亏,无言以对,此后便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那是邹佩珠第一次对李可染发这么大的火,也是她和李可染相伴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后来,邹佩珠说:“我把终身托付给他,既是看中了他的忠厚、善良、人品好,更重要的是他有才,画好,民族、国家需要他这样的人。如果他一天到晚泡在戏园子里,丢了自己的画,我的期望、我的责任,还有什么意义?”
邹佩珠是我国较早的一批女雕塑家,20世纪50年代颇为活跃,并且也很有成就,但为了支持李可染绘画,她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自己的事业,给李可染当勤杂工。她曾说:“我若想着自己的雕塑创作,就没时间帮助他。”为了帮助李可染,从此社会上少了一位未来能有大成就的雕塑家,李可染的艺术生涯中却多了一位最贴心的助手。
“文革”时期,李可染成了“运动员”,动不动就要挨批斗,强大的精神压力致他得了失语症。邹佩珠一边要照顾他的生活,一边还要安慰他的精神。终于,他们相濡以沫携扶着走出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阳光洒遍神州大地的时候,李可染迎来了他艺术的第二个春天,他走遍全国打草稿,画出了祖国最美的山河,他也由此成为20世纪中国最有成就的国画家之一。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