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9 2023年11月08日
白居易画像
白居易塑像
白公祠
□许江舰
在笔者家乡忠县城内有一座桥,取名“白桥溪大桥”。桥下是一条曲折低凹的小溪沟,大桥建于溪沟之上,横跨东西两端。桥上行人往来,车流如织,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这座桥,不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桥,它有着古老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它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得名,古代忠州人民曾亲切地称它“白桥”。
一千多年前,白居易为何来到西南偏远的忠州小城?忠州人民又为何以诗人的姓给这座桥命名?诗人在忠州曾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耿介刚直,因言获罪被贬江州
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白居易母亲去世,服丧期满后,白居易返回长安,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公然叛唐,派人刺杀了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愤激的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求缉捕凶手,以雪国耻。但他却被朝廷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行事,并捏造“伤名教”(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著有“赏花”及“新井诗”,因而被认为有害名教)的罪名,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而实际真正的根源是他平时所作的讽喻诗招致了当朝权贵的嫉恨,借此机会对他进行打击报复。这对于欲报效国家的诗人不啻为一次沉重打击。
白居易到江州后,选择了“吏隐”的道路。他的思想开始从“兼济”转向“独善”,他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减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他在江州,一边挂着闲职上班,一边在庐山盖建草堂,与僧朋道侣往来交游,诗酒唱和,过着与世无忤的生活。其间,他写下了较多娴静恬淡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感伤诗,愤懑地写出了情词兼美的千古名篇《琵琶行》,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在朋友崔群等的帮助下,白居易调到长江之滨的忠州(唐贞观八年,改临州为忠州)任刺史,成了忠州父母官。
幼童坠溪,痛彻心扉为民造桥
仕途低迷的白居易调到忠州,离朝廷更远。表面“吏隐”的他其实并没有沉沦,他清澈的内心仍怀着报国的热情,希望自己还能有一番用武之地。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定能改变忠州落后的面貌,为朝廷分忧解难。他在《忠州刺史谢上表》中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自己定要勤勤恳恳,殚精竭虑,服务黎民百姓,报效朝廷的迫切愿望:“誓当负刺慎身,履冰励节,下安凋瘵,上副忧勤,未死之间,期展微效……”于是,他每天步出州衙门外,行走于街巷乡野,摆谈于商贾百姓间,微服私访,考察民情,欲制定养民富民的有效措施。
一日,白居易带领随从出外考察。当他们走出东门,路过巴王台时,忽然听到路边传来哀伤凄婉的痛哭声。只见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妇女,抱着浑身湿透已无生命体征的孩子正号啕痛哭,旁边站着一个泪水满腮的白发老人。目睹此景,白居易急忙趋步上前,询问缘由。原来,老人住在城郊,这天带着女儿、外孙到城里走亲戚,路过水流湍急的溪沟时,外孙站立不稳,不幸跌入溪水中溺亡。每到夏季,此溪沟涨水,都要淹死好几个路人。面对号啕恸哭的父女俩,白居易面色凝重,心如刀割。他立即摸出一贯钱,递给老人作葬孙费用,随即心情沉重地打道回府。一连数天,白居易郁郁不乐,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下决心要在溪上建一座便民桥。
于是,他带头捐出一月俸禄,其余府吏和城里居民也纷纷响应,捐钱捐物。白居易亲临溪边考察地形,选定桥址,并请来被誉为“活鲁班”的本地建桥高手樊石匠,召集城内能手,经过一番细致研究、策划,赓即开起工来。开山劈石,运料挑土,夯实桥基,工地夜以继日地紧张繁忙着。历时数月,一座美观坚固的石拱桥矗立在溪沟上,终于解决了人们的过溪之难。忠州百姓为盛赞白居易的功德,遂以“白”字命名,给这座石拱桥取名“白桥”,并为桥下那条小溪取名“白桥溪”。石拱桥建成后,在桥头,白居易还亲手栽种了十几垄慈竹。离任忠州返京时,他到桥头告别辞行,情真意厚地写了首《别桥上竹》:“穿桥迸竹不依行,恐碍行人被损伤。我去自惭遗爱少,不教君得似甘棠。”
岁月荏苒,一千多年后,忠县人民在白居易所建石拱桥的原址,于1993年破土动工,历时两年,修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箱型肋拱桥。它依然姓白,取名“白桥溪大桥”,并在西桥头,立了一座白居易的高大塑像,以此纪念诗人。
今天,在忠县城西,还有一条路也姓白,史书记载也曾为白居易在忠州任上时修建。他发动官绅商贾庶民集资,自己率先拿出朝廷拨给他修寓所和添置家具的一千两白银作为首笔启动资金。历时大半年,终于修起了一条平安路。为纪念白居易的这一政绩,忠州百姓将这条路取名“白公路”,其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忠州百姓在长江北岸白公路边,又为白居易建造了一座名噪巴渝的“白公祠”,慕名前往参观者络绎不绝。
种花植树,发展生产造福民众
白居易在忠州任职近两年,不仅建桥修路,改善了忠州恶劣的交通状况,他还积极带领忠州人民开荒种粮,栽花植树,广植桃、李、杏、梅、柳、荔枝、杜鹃等花树。在他带领下,往日不爱花的忠州人也学会了爱花、种花。他还发现忠州的柑橘清甜甘爽,果香味浓,于是发动全州人民大力栽种。因独特的地理及自然优势,柑橘品质极优,后来成为进贡皇宫的贡橘。昔日“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的忠州,不再是“竟春无人来”的炎瘴湿卑地。他让忠州“竹树有嘉色”,梅、樱、桃、杏等花树在忠州次第绽放,满城欣欣向荣,极大地改善和美化了忠州的环境。
“建功立业,兼济天下”,是白居易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他还把种花植树的经验和措施用到养民上,他说:“养树既如此,养民亦何殊?将欲茂枝叶,必先救根株。云何救根株,劝农均赋租。云何茂枝叶,省事宽刑书。移此为郡政,庶几甿俗苏。”(《东坡种花二首》)。在忠州,他整顿地方行政,奖励生产,放宽刑罚,平均赋税。要求豪门贵族依法纳税,他宁愿自己降低个人收入,甘愿过清贫的生活,也要降低赋租。这些措施,受到了忠州百姓的欢迎,减轻了人民负担,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自他任刺史后,忠州连续两年大丰收。他在衙门宴请府吏和州民,兴高采烈地欣赏“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
白居易在忠州的出色表现,为当时地方官员做出较好的榜样,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他终于被召回京城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暂时结束了谪贬之旅。
身在京城,仍时时梦回忠州
离别忠州时,白居易乘船东下,此时诗人早已情不自禁泪湿衣襟。他倚扶船栏,久久回望着生活过的忠州这片热土。两年来,他造福忠州百姓,已在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别东坡花树两绝》一诗中,他饱含深情地述说:“三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在《留题开元寺上方》一诗中,他也写道:“东寺台阁好,上方风景清。数来犹未厌,长别岂无情。恋水多临坐,辞花剩绕行。最怜新岸柳,手种未全成。”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诗句,无不表达了他对忠州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人已回京城,但忠州的一木一草一花一树依然深深留在他的记忆里,“再游巫峡知何日,总是秦人说向谁。长忆小楼风月夜,红栏干上两三枝”(《寄题忠州小楼桃花》)。特别是他在《中书夜直梦忠州》一诗中有这样的描述:一次,他在中书省值夜班,梦里却又回到忠州,正在“觅花来渡口,寻寺到山头时”,宫中的钟声响了起来,还没来得及上东楼巡游就被惊醒了。在宫中,他看到阙下栽种的丹青树,就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他在忠州东坡栽种的花树。他写下诗句:“每看阙下丹青树,不忘天边锦绣林。西掖垣中今日眼,南宾楼上去年心。花含春意无分别,物感人情有浅深。最忆东坡红烂漫,野桃山杏水林檎。”诗中无不流淌着白居易对忠州的浓浓深情,袒露出白居易对忠州的恋恋之心。他忘不了在忠州的700个日日夜夜,思念着忠州的父老乡亲。
“两年忠州吏,百首盛唐诗”,白居易在政治上忧国忧民,兼济天下。他也是才华横溢的大文豪、大诗人,一生创作诗歌三千多首,仅在忠州就创作了一百多首,给后世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回到京城后,白居易曾先后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刑部侍郎,担任过河南尹、刑部尚书等职。晚年他仍惦念百姓,出资兴修水利。公元846年,这位杰出的政治家、诗人因病溘然长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享年74岁,一颗文坛巨星从此陨落。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