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古文字学家、金石篆刻家 还是甲骨学泰斗、楚文化鼻祖

商承祚祖孙三代 捐献文物数千件

版次:009    2023年11月10日

商承祚捐献郑板桥《四面风竹图》

1947年5月,商承祚在渝书写甲骨文书法赠家父朱世禔。

□朱渝生

【编者按】

商承祚祖孙三代,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先后向国家、省市和高校10余家博物馆捐献文物宝贝数千件,如今价值达到500亿元,国家奖励分文不取。可见商氏家族高风亮节的博大胸怀,这既诉说着文物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又记录着一代大儒商承祚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对文博事业的无私奉献。

壬辰盛夏,2012年深渝两市重要文化交流项目“深圳博物馆馆藏文物展览”,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此展时间跨度两月,免费向市民开放。我冒着酷暑数次到三峡博物馆近距离鉴赏,这个夏天让我饱足眼福。可谓:异彩纷呈,启示多多。

大家大作 多姿多彩

藏品中,有几帧书画佳作引起了我特别关注。这些作品堪称大家手笔,精品之作。藏品背后,有几许捐献者鲜活的逸闻轶事。

这些宝贝,其中不少属国家一、二级文物,亦是我国已故著名学者、文物鉴赏收藏大家商承祚先生捐献的精品佳作。如:有明代第一草书圣手祝允明的草书长卷,总长4.57米、宽0.3米,上录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晚晴赋》和唐人张九龄的《荔枝赋》,可谓鸿篇巨制。

这件出自明代祝允明的草书长卷,尾款署小字——“枝山允明书于春蛰堂中壬午改元三月一日也”,下有朱文印——“祝允明印”“希哲父”,后边紧随盖有“商承祚献”的印章。这方刻工精湛、含意深刻的印章,是商承祚捐献文物的专用章,不可多见。此书篇作于1522年,距今近500年了,是深圳博物馆收藏的又一件国宝。

商承祚于1991年5月12日逝世后,其子女遵遗训,从1992年起,分5批向深圳博物馆总计捐献555件(有资料记载为557件)珍贵文物,这就是其中的1件“镇馆之宝”。

另有一幅张大千于1943年完成的国画《荷花图》,长1.8米、宽0.9米。这幅画作也是上世纪90年代由商老家人捐献的,极具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山城岁月 以文会友

商承祚与重庆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抗日战争时期,商承祚先生在山城生活,工作多年。曾在重庆大学、四川教育学院和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前身之一)等高校任教授和系主任。他对重庆高校教育、汉语言文献、文物考古和书法篆刻创作有很深的情愫。

1937年底,南京国民政府迁都渝州。那时,日军利用空中优势,用战机对重庆进行地毯式轰炸,空袭频繁,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为了生计,商承祚于1944年曾在重庆担任盐务局帮办秘书。闲则以书刻遣兴,盐商多有附庸风雅之辈,时有挥毫奏刀之求,故在渝屡办展览,挂牌治印,鬻艺生涯,颇不寂寞。

当时,在古玩店不时见其身影。为了收藏,他不辞劳苦,不惜借贷典当,其薪水大多用于购买各类文物、名人字画及“杂项”上。

这一时期,他应邀多次参加重庆高校教授座谈会、书画笔会,认识了许多当时文教界精英和社会名流,如数学家劳君展、文理大师顾毓琇、著名画家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还有著名学者郭沫若、田汉等,并与他们多有交往,进而结下了诸多友谊。

寻道启智 厚德成基

商承祚(1902—1991年),广东番禺人,字锡永,号驽刚、蠖公。他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商衍鎏,字藻亭,为清代最末一科(甲辰)的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商承祚不但是古文字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还是甲骨学泰斗、楚文化鼻祖。

1923年,21岁的商承祚即出版了处女作《殷墟文字类编》。其父商衍鎏出资刻木版印刷发行。该书得到学术名师罗振玉、王国维的赞赏。商承祚以二十有一之龄,出版学术专著而震惊学术界,可谓弱冠成名。

《殷墟文字类编》是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工具书。本书按照《说文解字》体例编辑,14卷,收字4184个,其中包括重文3394个,甲骨文独体文790个,全书按偏旁部首编次,从文字、声韵、训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使该书成为当时最完备、详尽的甲骨文字典。

1940年夏秋之交,商承祚随金陵大学西迁,到达湖南长沙后,赓即从事短暂考古工作,亦为金陵大学收购了不少古文物,以备日后学校成立博物馆之用。

商承祚慧眼识珠,让许多散落民间的宝物,珍贵文物回归博物馆。其中就包括两方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千金猴王砚”“松鹤砚”,青铜器及《骢马归朝诗叙》等上百件文物和书画佳作。

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关系,商承祚经常与古玩店老板、文物贩子等打交道,确切了解文物的来龙去处;有时还要跟随盗墓贼深入墓地探寻遗存。在长沙、成都等地,商承祚就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收集、考察这批文物的,其情可感。总之,艰辛、危险与探索、收获并存。

藏宝于国 施惠于民

商承祚在治学之余,爱“淘”文物、富于收藏,精于鉴定。“独乐莫如众乐,独赏不如众赏。”这是商承祚常说的一句话。在这方面,商承祚无疑是表里如一、学养深厚、心静如水的谦谦君子,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先行者。

在学术上,将藏品和研究公诸同好和社会,为商承祚一向的思想,他反对垄断资料、据为私有的不良作风。

商承祚和家人在近40年的时间里,分别向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及深圳、长沙、南京、广州等全国省、市博物馆捐献的名人书画、青铜器、陶瓷、漆器及“杂项”等文物总数达1200余件(幅),且分文不取。其中精品众多,有商代青铜钺、战国铜环权、铜镜、钟鼎、秦代汉简帛、竹简、木雕,陶瓷器有《贵妃出浴》《贾宝玉》,宋代石砚、宣纸、朱砂墨和戴熙《龙泉寺检书册》、唐代经卷《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长卷、董其昌的《秋山图》、蓝瑛的《山水图》、郑板桥水墨四面风竹图轴、茅坤、郑天鹏书法手卷、清代王铎行书忏诗、吴昌硕及近代黄宾虹、高剑父、沈钧儒、徐悲鸿、关山月等大家书画及《岭南三家书画册》。其挚友梁启超、章太炎、陈澧、康有为等名人的信札、手稿尺牍等。

这些稀世珍贵文物的捐献,经鉴定属国家一、二级文物的就超过60%,可见其分量。

商承祚以一个学人的聪明才智浸润社会民众的沃土之中,在得到滋养的同时,推动并实践着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人生理想。

大善至美 大美无言

商承祚对深圳特区厚爱有加,尤其对新成立的深圳博物馆十分青睐并寄托几多殷切希望。

他主张“藏宝于国,施惠于国,施惠于民”的12字理念,在深圳博物馆及全国诸多博物馆得到了具体实施和充分体现。他为保护祖国文物倾心尽力,被誉为广东文博事业的开拓者。

商承祚晚年记忆力衰退,从而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这些日记,其内容广泛,记录了商承祚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社会活动、家庭生活、书画交游的点点滴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可圈可点的多彩人生,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奉献自我。

1988年11月,深圳博物馆开馆揭幕时,时年86岁高龄的商承祚先生拄着拐杖,在次子商志(中山大学教授)陪同下携宝来祝贺!

可见,心系国家文物的耄耋老人,情深深,意浓浓。

据我所知,在深圳博物馆的密封珍品藏柜中,有一幅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四面风竹图》。家喻户晓的《咏竹》,就题于画上。画中壁立突兀的石崖下有一丛翠竹,竹石的右上角则是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抒发竹的高洁与作者的旨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千磨万折还坚劲,任尔颠狂四面风。”

这首三分画、七分书的咏竹诗,以独特的书写方法标新立异,从而给文人画带来清新之风。此画,竹叶千姿百态,石头淡墨烘托,画面风骨凛然。

这帧罕见珍品是商老去世前一年(1990年)亲自捐献给深圳博物馆的。在当时此画价值50万美金,现已成为深博引以骄傲的“镇馆之宝”。

重访故地 翰墨留渝

曾记得,1980年中秋佳节,商承祚教授应重庆书法家协会之邀由羊城赴渝。

在渝期间,他在重庆金石名宿黄笑云、曾右石等人陪同下,参观位于渝中区的重庆雕刻工艺厂,并应主人盛情之邀,商承祚在现场用他擅长的大篆为该厂老字号“飞鸿堂”题写匾额。日前,从友人电话中获悉,这幅题字保存完好,笔带墨香,字留永恒。

当时,商承祚先生来渝的信息及行程,家父朱世禔已经知道(1946年至1947年父亲与商承祚同在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商为系主任,父亲和商老是挚友)。然而,父亲身患食道癌,进入晚期,已身不由己。

在此情况下,父亲不便见老友,以避免久未见面时的伤感。故,失去了最后一次与老友商承祚晤面叙旧的机会。现在,回想起来,这是父亲晚年的一大憾事! 不过,他们已经结伴在世界另一个快乐的地方相见了。

链接

2023年3月18日,由深圳博物馆、中山大学主办,故宫博物院等10家文博单位协办的“商承祚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活动在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举行。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为期3月的“商声振金石——纪念商承祚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特展”。展览以330件(组)展品,全面梳理和展示了商承祚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与成就,尤其是表彰其无私奉献、服务国家的捐赠义举。(作者系西南大学中国当代城市美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