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事不做?豆腐脑放醋!

版次:011    2023年11月10日

□陈小林

新编言子“重庆小吃三件宝,串串、烧烤、豆腐脑”“重庆早点三件宝,小面、糯米团、烤红苕”“重庆火锅三件宝,毛肚、鸭肠、黄喉条”“重庆夜宵三件宝,猪耳、麻小龙、鸡脚爪”……

重庆美食多了去了,随便拈几个都能成章,这些“三”并不是具体的数字,根据道家理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重庆的市井美食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串串、烧烤、豆腐脑这三样东西在重庆餐饮市场是绝对的“今日之星”,不知道你注意没有:长长短短的食街,大大小小的夜市,轰轰烈烈的美食节,串串、烧烤、豆腐脑都是绝对的“保留节目”,招徕的幌子随处可见,“狼烟”四起,麻辣飘香,仿佛没有它们的捧场,食街不是“街”,夜市难成“市”,美食节将不为“节”。人们走在大街上闻到串串、烧烤、豆腐脑散发出阵阵香味,很难拒绝它的诱惑。无论怎样都要来上一碗,整上一串。

串串、烧烤、豆腐脑;猪耳、麻小龙、鸡脚爪;小面、糯米团、烤红苕;这些“宝”中最让我牵肠挂肚的要算豆腐脑。

小时候,只要荷包里有几个散碎银子,就会去楼下的小吃店打望看做豆腐脑,王大伯用比我拳头还要粗的楠木推杆推着石磨,王大妈在磨边拿着小瓢,随着推磨的节奏,不时缓缓地从缸钵里舀出带水的胖乎乎的黄豆往磨眼儿里“莽”(添加)。在石磨转动的吱嘎声中,磨沿边,雪白花花的豆泥流淌出来,顺着磨盘又流进盛浆汁的大桶里。接着王大伯把豆泥在滤布中过滤成豆浆,这时灶台上的大铁锅开锅了。王大伯把豆浆倒进大铁锅里煮涨(烧沸),再将滚烫的豆浆舀入大木桶,把少量石膏水倒在一只大瓦缸中,并用干净刷把在缸壁刷上石膏水,然后提起木桶站在高处,居高临下把豆浆往大瓦缸里一冲——一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觉,最后用刷把蘸上石膏水轻轻撒一点在豆浆面上,盖住缸盖。

王大伯告诉我:点豆腐脑用石膏这是有讲究的,石膏用多了,豆腐脑就老了,吃起来没有滑爽的口感。若是少了,豆腐脑就没有凝性,吃起来没有温润质感。点豆腐脑,冲浆最考技术,冲浆动作要快,切忌多搅动。我明白了,为什么王大伯的豆腐脑比其他食店的豆腐脑好,关键是从高处把豆浆冲下,在物理作用力下豆浆与石膏水迅速均匀混合,豆浆凝固时间一致,成花也就白如玉嫩如脂。

王大伯小心地揭开缸盖,顷刻间,豆浆已凝成了细腻温润柔软的豆腐脑。这时我赶紧掏出钱递了过去,王大伯用一种很平坦的小瓢(小勺)将雪白颤动的豆腐脑薄薄的一片一片舀起来(与其说是舀起来,不如说是削起来),一般一只小碗只装三四片,再浇红油辣椒、姜米、榨菜、酥黄豆、葱花等调料,豆腐脑的雪白,红油辣椒的棕红,油酥黄豆的亮黄,葱花芫荽的翠绿,色泽鲜艳,层次分明。这时我喉咙管里早已伸出了爪爪,赶紧用调羹(小汤匙)一搅拌,成了红白黄绿各色混搭,麻辣酸香水乳交融,然后用调羹舀起送到嘴边,一边吹着气,一边迫不及待地送进嘴里。几调羹,碗便见底了。

长大了,知道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豆腐脑,外地人多把豆腐脑作为早点,重庆人把豆腐脑作为间食——用来吃耍,一天到晚都有得卖,

后来因工作关系四处游荡,北京的、山西的、江苏的、广东的;咸的、甜的;荤的、素的豆腐脑都有尝试,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重庆的豆腐脑,我不敢说重庆豆腐脑配料是最多的,也不敢说重庆豆腐脑是最嫩的,可敢说重庆豆腐脑是最可口的。不信你看重庆豆腐脑的作料,红油辣子、蒜泥、姜米、花椒面、香醋、味精、酱油、小葱花、香菜、榨菜末、酥黄豆——当然有点鸡丝更好。用料并不算复杂,但它浓缩了世间“味”的精华,融麻、辣、酸、香、烫于一碗。

豆腐脑是味觉兴奋剂。无论是在寒冷的冬季还是酷热的夏天,来一碗麻辣酸香好吃的豆腐脑,冬暖心夏解渴。满碗通红的豆腐脑吃进肚里,染红的是食者的双颊,特别是姑娘们,更钟情于这款小吃。前几天去铜梁安居古城闲逛,见一卖鸡丝豆腐脑的小店,几个美眉坐在店里或站在摊前,吃豆腐脑,看着红彤彤一碗已经够麻辣的了,还尖声高叫“老板,再加点花椒面和红油海椒”;闻着已经够酸的了,还说“差点醋”。

有朋友可能会说:“有没有搞错哦,有句俗话叫‘正事不做,豆腐拌醋’你豆腐脑还多放醋?”从理论上讲,豆腐与醋配伍,时间稍长会产生一些化学反应,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没把事情做好,反而还帮了倒忙。实际上单从食材方面而言,烹制豆腐也不是绝对不能放醋,只是什么情况下放,什么时间放,放多少,怎么放的问题。就豆腐脑来说,醋,是现放现吃,醋的酸味与麻辣味融合,提升了豆腐脑滑爽温润的口感,能生津开胃,提神醒脑。醋和豆腐还没来得及产生化学反应,豆腐脑已经下到“肚家坝”去了。

(作者退休前系重庆渝中商业发展公司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