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8 2023年11月14日
□张祥华
读小学时,看着有同学玩滚铁环,我心痒难耐,挖空心思地到处“踅摸”。
家中是找不到由铁筋焊制的铁环的。无意间路过小龙坎菜市场,我看见市场角堆了好些废坛子、烂木桶,就突发奇想,看中了那上面的竹圈圈。于是,我把烂木桶上的竹圈圈给偷着卸拔下来两个,乐颠颠地拿回了家,改成了最初的能轱辘的竹环。有了竹环,做铁钩就简单多了,随便找来根有硬度的铁丝,在前头弯成一个“U”字形,手柄处套上竹筒,大功告成!
刚开始滚竹环时,根本找不到门道,不是竹环不接受“命令”,就是铁钩不听从“使唤”,滚起来常常是东倒西歪,曲里拐弯,没滚多远就倒了,有时还会滚到路边的壕沟里。熟能生巧嘛,后来我就逐渐掌握了要领,还把幼时手上戴的小铃铛解下来装在圆环上,这样滚动起来就有琅琅的悦耳之声,很招人羡慕。
有了一个竹环,我还想着鸟枪换炮。凡家中坏箩筐的圆边口,水桶圆圆的竹箍、铁箍,或坏了的竹筛的圆框,这些东西很容易找到,推着它便会“呼呼”滚动起来。后来,滚名种环的同学就三五成群或凑成一长排,在学校操场上撒着白灰的线上当赛道,演习起了“集结号”,搞起了“锦标赛”。有时是几个人在一起,喊着口令同时出发,人在后圆环在前,跑得快滚得稳当的就是胜者;有时也比看谁慢,最好能停在原地不动,还得保证圆环不倒。有时我们拉起长长的滚圆环的队伍,就像一辆小火车在奔驰。
我清晰地记得,那时马路上汽车极少,不少男同学从家里到沙区商业职工子弟小学,一路都是推着圆环来的,放学时又一路推着圆环走,那可是学校的一道风景呢。圆环有大的,有小的,有竹篾的,有金属的,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迎着朝阳,披着晚霞,穿行在公路边或人行道,一路走来一路歌。有的同学中午放学要回家吃饭,一天往返学校四趟,最远的离校三四里路,大家都是推着圆环走,玩得不亦乐乎。
体育老师也是变着法儿引导大家玩。记得最激动人心的、最刺激的,莫过于滚铁环竞赛。老师把全班同学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小队,每队前方50米处立一杆,绕着这根杆跑个来回,第二名同学再接力,看哪一队同学的速度快,哪一队的队员先跑完。这比单纯的滚铁环难度大得多,既要推得稳,中途不倒,拐弯时也要把握好角度,交接圆环时动作要敏捷……现在想来,老师当时用这种比赛,是想培养我们的团队精神。
后来,我们的装备也越来越高级,从竹环篾环等升级成了铁环。我用好几本小人书与同学交换了一个心仪已久的铁环,这套“铁家什”比一般的环重,更好控制,我如虎添翼。有些同学还在铁环上加了小铁环小铃铛之类的东西,一滚动就会发出“叮叮当当”或“哗啷哗啷”的声音,学校路上常响成一片。那场面,既动听又颇为壮观。
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滚圆环活动就伴着我们度过了贫穷而欢乐的小学时光。
(作者系重庆市杂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