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 走进重外 师说·勤写
版次:009 2023年11月14日
□童朝阳
在高中语文教和学中,写作是绕不过的坎——学生不知道怎么写,害怕写;老师不知道怎么教,不愿教。大家都盼望着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作文教学真的需要“宝典秘笈”吗?
通过从教20多年的钻研,我把《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思想应用于写作教学,提出“上写若水”。苏轼那段著名的文字刚好可以作注解:“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这是中学生在心理上战胜“怕写作文”,在实践中提笔能写的第一阶段;“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这是从容应对不同写作任务、不同写作情境的第二阶段;“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这是将写作表情达意功能为我所用的第三阶段。
坚持写作比方法、套路更能激发文字表达的欲望。我要求学生写作“每天100字”,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这也是变相的放松和调节——学生在写作中可能还可以触摸一下诗和远方。
关于写作主题,我的基本观点是:只要是健康的,都可以写。学生最开始是欢迎的,甚至在欢呼,大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畅快和豪情。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写作内容不设限其实更难。“要我写什么”看似被动,其实干脆;“我要写什么”看似主动,其实麻烦。当面对多种可能性时,我们往往会出现“选择困难症”。因为必须比较,必须在比较中甄别,而甄别就需要相应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所以,很多学生常为找不到题材,找不到满意的题材而“憔悴”。但正是因为经常经历这样的煎熬,学生的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让学生每天写,自由写,语文老师的主要任务就不在布置和督促,而在反馈。“没想到,童老师每次都写评语!”这是学生在作文反馈之后的反馈。这句话里有意外,有惊喜,有感动,也有由此而产生的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老师写的不应是一般意义上的“作文点评”——点评多少有点居高临下、权威指导的感觉,针对的是“技”,注重的是方法层面,随文随写所关注的应是关于学生文字背后透露的思想情感、精神面貌。老师和学生通过文字,进行的是思维交流,是观点碰撞,是情感共鸣,是不同生活阅历所产生的困惑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