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生活素材,点燃写作火苗

版次:012    2023年11月14日

□杨柳欣

“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句老生常谈的“三怕”,在今天,依然道出了许多中学生学语文的心声,尤其是写作文,更是“第一怕”。若细究之,往往是如下情况:不想写,缺乏兴趣和动力;不知道写什么,很难发现写作素材;不会写,没掌握方法。面对学生写作的这些困境,语文老师不妨尝试带领学生重新审视生活,将日常生活中的素材“盘活”,从而激发写作兴趣,习得写作方法。

素材:“盘活”日常生活的平凡瞬间

某一天,学生小Z兴奋地推荐了一首歌曲给我,歌名叫《如果你要写风,就不能只写风》,我初听,觉得节奏轻快,旋律也动人,学习之余听一听,很能放松心情。这是歌词的第一段:

如果你要写风 就不能只写风

你要写柳条轻轻柔柔飘入你心中

竹筏轻轻飘荡 湖面在泛粼光

船上悬挂的铃儿响呀响呀响叮当

炊烟朝着你的方向飘散

旅人般自由不定越过山峦

抓不住的气球会飞向哪

环游世界之后藏进云端

写散了的大雾 写倾斜的雨竹

写迎着大雨慢慢走出艰难每一步

如果你要写风 就不能只写风

你要用眼睛耳朵捕捉每一刻

用心感受

细看这歌词,我顿时激动了,这哪里是歌词,这明明就是一堂活生生的写作课呀!

写风,是写作目的,但怎样写,是写作方法。当课堂上枯燥地讲解写作方法时,教师“强灌”,学生“硬听”,但像这种,轻快的音乐中,稍加点拨几句,学生更能体会到这灵动有效的描写方法。那,不妨也顺势来个小小的仿写练习:

如果你要写酒,就不能只写酒。

你要写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求贤若渴和酾酒临江。

写梁山好汉武松赤手空拳打死大虫,何惧所谓的“三碗不过冈”。

写李白金樽清酒入豪肠后那三分剑气和七分月光,口中的锦绣盛唐。

写王羲之永和九年的那场醉,兰亭集上曲水流觞、惠风和畅。

老师:学生写作路上的“强辅助”

可见,中学生不是没有写作素材,是没有在“语文”视野关照下重新审视和筛选,只能让鲜活的“素材”埋没于“生活”的汪洋之中;中学生不是没有思考,是没有有效恰当的引导,只能让零碎散乱的感悟一闪而过,消失在茫茫的“日常”星空。

语文,尤其是作文,本就该和生活息息相关。由生活到作文的过程可以概括为:生活触动,适当引导,顺势而为,水到渠成。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发现契机,敏锐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再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必要的限制,帮助学生将适合的“素材”找出来、亮出来,形成清晰的观点,梳理成充分的论证;写作完成后,还要再及时辅以点评或交流,让学生更清晰知道此次作文的得与失。

经由此番,学生能有目的地积累,有方向地思考,有条理地表达,日积月累,便搭建了由日常生活到作文素材的“盘活”路径。

学生习作>>

立志青云,殊途同归

——《长安三万里》观后作

重庆外国语学校高2024届年级5班 刘方周 指导老师:杨柳欣

“谪仙”李白的风姿永远为世人所艳羡;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诗之达者”高适,又何尝不是万千寒门成功之榜样?他们的人生经历何其迥异,但在大唐的盛世之下,看似分道扬镳的两人,命运又有了奇妙的交织,他们各自立下了那锦绣青云之志,成就了一番万古流芳之业,可谓殊途同归。

世人皆知李白的仙姿,而不闻李白坎坷的人生。心怀青云之志,他方能走出家乡,接受商贾之后不得举荐的现实,才会坦对赐金放还,众人排挤的不公。一骑绝尘的才华,是他青云之志的助力,如同大鹏所乘那股扶摇羊角之风,让他的诗名迅速地从扬州传到长安,走通终南之道,靠近自己的理想。

高适似乎没有李白那般天仙之资,却也走到了与李白并肩的高度,在他的身上展现出的,是千千万万平凡人的成功之路:一天一进步,一步一踏实。有唐以来,诗之达者,唯适而已。

由此观之,无论天资几何,立青云之志,下水磨功夫,方能一展才华,虽殊途而均能致远。

或曰:我非天才,亦得如此乎?伟人曾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请君揆诸当下,惜秦皇汉武,不知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已成现实。“惜我少年郎,晔晔如扶桑”,吾辈青年,身担复兴大任,必当胸怀青云之志,笃行康庄正道。李高二人生逢大唐盛世,吾辈青年恰遇今日太平,焉能不成大鹏?焉能不上青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