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有个浸水垭

版次:010    2023年11月15日

□刘永梅

万盛山水秀丽,山多自然水也多。我家住三元桥孝子河边,小时常听大人讲哪儿水好哪儿水清,听得最多的,就是“浸(我们这里的人都读qìn)水垭”。

浸水垭位于万盛城边,地处万盛街道三元桥到万东镇六井坝的垭口。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浸水垭”的“浸”是国庆的“庆”;大了才知,“浸”非“庆”,而且普通话读“jìn”,意为“液体渗入或渗出”。

1936年,万盛境内第一条过境公路——川湘公路从綦江进入温塘,经桃子凼、二郎峡、六井坝,直接过浸水垭。浸水垭成为进入南川的重要隘口,也是綦江进入万盛场的咽喉。浸水垭住有人家,每当饭点炒菜时,各家的锅碗瓢盆一齐响。1949年后,那里的建筑更拥挤了,后来成为万盛街道浸水垭社区。浸水垭与万盛老城区中心——万盛场仅一桥(三元桥)之隔,是连接老城与西城新区、金桥镇的公路关口。垭口长约600米、宽约60米;两侧山坡陡峭,高约200米。山垭两侧山脚下和岩壁上,泉水从白砂岩缝隙中常年不断汩汩冒出。浸水垭的泉水冬暖夏凉,分外香甜,烧开水的器具不起水垢。

垭口海拔310米,它的南部就是南北走向的万盛公园,1977年始建,原名南桐公园,1993年更为现名。万盛公园有三山、二坝、八岭,四季林木苍翠,坡地湿润,空气宜人。

清末,浸水垭立有綦江县东南界界碑,20世纪70年代被毁。

以前,浸水垭家家户户都有水井,直接在屋后砂石上打个洞,凉水就汇聚在山壁凹凼里。泉眼大的被做成明井,用瓢舀;泉眼小的则被封闭起来,用一根黑皮水管引出,用木桶接。酷暑时节,从这里经过的行人,常常去泉眼处讨口凉水喝,洗把凉水脸,歇凉后再赶路。

小时候,到浸水垭打凉水是我和弟弟期盼的事,也是父亲带我们去玩的一种方式。一般情况下,打凉水要排队。打满凉水,我和弟弟争着担水,待我们晃悠至家时,不仅裤腿湿透,小铁桶的水还被荡出得所剩无几。可我和弟弟却特别喜欢洋洋得意地走在从浸水垭返回的路上,看着别的孩子投来羡慕的目光时,心里极惬意。

后来上学,结识了在浸水垭住的一个同学,她的家里就有两口凉水井。小的那口井,人一蹲下就能撩起水花;大的那口井很深,还喂养着鸭子,想捉鸭子则要用一个捞网。我们几个同学喜欢坐在小井边照“镜子”,逗那大井里的鸭子戏水。

同学的父亲是个和善的人,一年四季都穿着一套油渍斑斑且已褪色的蓝色劳动布工作服,每次都与我们说笑,待我们离开时,还用军用水壶给我们装上凉水,让我们带回家烧开给爸爸、爷爷泡茶。第二天,我们再将空水壶还给同学。去得多了,认识了她的邻居婆婆,那婆婆悄悄告诉我们:叔叔为了方便我们装水带回家,大半年没有抽烟喝酒,都省下来买了水壶。

随着年岁的增长,时间的变迁,2001年12月,浸水垭社区并入万东北路二段社区。我为了工作,变得忙碌起来,渐渐淡漠了打凉水的趣事。再后来,同学的家及她周边的住房、职工宿舍、厂房等,什么时候拆迁的也一无所知。旧城改造,居民搬迁了,叔叔家那么多的军用水壶也不知留存在哪儿?偶尔在街上碰到我那同学,寒暄时却老是忘记问叔叔和水壶。

大概是2015年吧,浸水垭那段路及六井坝的主路,更名为西城大道了。从万盛公园门口到六井坝路口,倚山而起修建了面积约2公顷的浸水垭公园。原先的川湘公路经过加宽,设置了人行横道,路边还有公交车站。哺育过几代人的众多泉水、水井,不但保存完好,还进行了改造,让市民们很方便地取水。

那个站立水井边、握着扁担、提着木桶打水的铜人雕像,让好多人模糊的往事变得清晰起来;甚至有不少人,因铜像的撩拨,又重新走向浸水垭去感受打水之乐趣。我按捺不住对公路边那条石阶路的好奇,一个人乘势而上,登上一级又一级长满黄金串钱柳、风车草、幸福树的石阶,看见一株樱花正展露粉红的笑脸时,发现了一个古色古香的观景亭,迎面写着“问泉亭”,左右两边挂着“大路迢遥曾接川湘境”“岩泉甘冽犹存闾里情”的楹联。

浸水垭中段路边,一方一圆的凉水井旁,竖立着一块土黄色的巨石,上书“方圆井”,井沿溢出的泉水,让井边的金钱草类草本植物苍翠欲滴。

盛水的器具,已没有了以前那种厚实笨重的木桶,取而代之的是轻便的矿泉水桶、塑料桶。打水的人们有走路来的、有骑车来的、有开车来的,甚至还有坐公交车来的。走路来的人,很多拉着小拖车,让这个费力的活儿,变得轻松自在。如今到浸水垭打水,已成了老万盛场人的习惯。

想喝凉水时,我也会去排队等候,常听到有人赞叹:“这个水安逸,泡茶清亮,煮饭清香,喝了健康,长命百岁……”

喜欢浸水垭,喜欢这里的山水和打凉水的人!

(工作单位: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