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冠生园等55个品牌 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

○此次被移出的还有天津稻香村、四川王中王 ○因为长期经营不善,甚至已破产、注销、倒闭

版次:006    2023年11月16日

重庆冠生园食品厂

稻香村糕点

近日,商务部等5部门印发《关于公布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的通知》。将长期经营不善,甚至已经破产、注销、倒闭,或者丧失老字号注册商标所有权、使用权的55个品牌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名单中,包括北京华女、天津稻香村、黑龙江正阳河、四川王中王以及重庆冠生园等。

为何这些“老字号”品牌会被移出名录,它们的进与退,又有着怎样的共性与差异?

稻香村曾陷入“南北”之争

曾广泛引发关注的“南北稻香村”之争,最终胜利的天平向“苏州稻香村”倾斜。

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苏州稻香村”顺利通过了复核,但另一家同样名为“稻香村”的天津稻香村则被移出了名录。

这一南一北两家“稻香村”是何关系?记者梳理发现,“苏州稻香村”曾在其品牌介绍中注明:源自公元1773年,拥有几百年历史,第一家“稻香村”开设在苏州观前街东侧。《南方饮食掌故》一书有记载,乾隆南巡至苏州时,微服私访偶遇苏州稻香村,品尝店内的蜜糕后赞不绝口,称赞为“食中隽品,美味不可多得”。

而天津稻香村始于1988年,为天津某食品贸易集团成员,官方资料显示,其借“稻香村”字号成立企业,旗下销售的商品中,“稻香村”和苏州稻香村存在区别。

冠生园曾因“谁是正宗”掐架

重庆冠生园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也有类似情况。官方资料显示,重庆冠生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82年,和“百年冠生园”存在时间和地理空间上的区别。

此前,成都“上冠冠生园”一款月饼不合格的消息,引出了全国诸多“冠生园”品牌背后复杂的权属纠纷。当时上海冠生园紧急发声,撇清与成都上冠冠生园的关系,称二者无任何资产关联,凸显出一些老字号企业“分地经营”以及围绕知识产权引发的利益争端。

公开信息显示:“冠生园”相关企业信息超过50个,除申请了“冠生园”商标的上海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外,昆明冠生园、南京冠生园、重庆冠生园、冠生园(集团)也均被评为“中华老字号”,此次重庆冠生园被移出了“中华老字号”名录。

“四川王中王”多年前被收购

这批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的品牌中,包括四川阆中王中王酿造有限公司的“贵族王中王”品牌。

公开资料显示,四川阆中王中王酿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调味品酿造企业,主要生产、研制、开发贵族王中王系列醋、酱油、香辣酱、调味酱等产品。其介绍: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以纯优质大米为主要原料,菌种采用传统多种中草药制曲和现代生物菌种相结合精心酿造,2003年获“中国名优品牌”,2006年获“四川老字号”称号。

11月14日,记者采访到阆中市商务和经济信息化局一位副局长。据他介绍,该公司多年前就被加加食品收购了,后者是一家集研发、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大型调味食品上市企业,创建于1996年,总部在湖南长沙,拥有长沙加加食品销售有限公司、郑州加加味业有限公司等5家全资子公司。收购“王中王”之后,加加食品形成了以湖南长沙、河南新郑、四川阆中三大生产基地为中心的生产链条。

“据我了解,目前王中王这个品牌已经不存在了。”该副局长说,王中王食品所拥有的“中华老字号”,是加加食品收购王中王、落户阆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天眼查显示,四川王中王味业有限公司商标已注销,阆中市王中王食品有限公司已更名为加加食品集团(阆中)有限公司,为该公司在阆中的一个生产基地。

“老字号”打官司胜诉率超六成

2022年8月2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曾举行新闻通报会,介绍涉老字号案件审理情况,该院审理的老字号相关案件以食品、餐饮、文化艺术和医药行业居多。如“牛栏山”白酒、“绿杨春”茶叶、“三多轩”文房四宝、“同济堂”医药等,在393件涉老字号行政案件中,老字号权利人胜诉率高达64.1%。

四川鼎尺律师事务所律师胡磊表示,以“同仁堂”“王老吉”商标之争为例,很多老字号品牌面临侵权和保护的“双重拉锯战”,类似的老字号商标权利冲突也并不单一,老字号商标纠纷频发背后,跟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法律分歧有关。一方面,一些老字号品牌设立之初,缺乏商标保护的意识,再加上企业改制和商标流转不规范等问题,导致老字号商标权属划分并不明确;另一方面,现行法律条文中并没有一个专门保护老字号的法规法条出现,虽然《商标法》和《民法典》对知识产权保护都有相关表述,但实际判例中,如果一些老字号并未注册商标,那么围绕商标权与字号权的纠纷,往往考量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观点

中华老字号被“摘牌”警示市场

近日,商务部网站发布《商务部等5部门关于公布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的通知》,将长期经营不善,甚至已经破产、注销、倒闭,或者丧失老字号注册商标所有权、使用权的55个品牌,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对经营不佳、业绩下滑的73个品牌,要求6个月内予以整改;继续保留1000个经营规范、发展良好的品牌。据了解,在55个被“摘牌”的中华老字号中,就包括北京雪花、天津稻香村、重庆冠生园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

中华老字号是我国工商业发展历史中孕育的“金字招牌”,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

中华老字号既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也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商务部在2006年和2011年先后认定了两批共1128个中华老字号品牌。目前,中华老字号广泛分布在食品加工、餐饮住宿、居民服务等20多个领域,既有柴米油盐,也有琴棋书画。2022年,中华老字号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已超过2022年全年水平。

中华老字号发展势头良好,在消费促进、产业升级、文化引领、民族自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过,也有一些中华老字号存在着“吃老本”、不能与时俱进的现象,面临着品牌形象和消费群体老化、连锁加盟店经营管理松散、营销和宣传手段单一、产品研发和生产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建立健全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今年2月份,商务部等5部门就联合印发《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部署开展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坚持“优中选优”的工作原则,建立实施“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根据《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中华老字号不再是一种模糊的商业概念,而是要具备:品牌创立时间在50年(含)以上;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面向居民生活提供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较高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在所属行业或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引领性和示范性,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和赞誉等4个基本条件。同时,按照“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对已有中华老字号进行全面复核。

经企业自查、地方初核、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此次商务部联合相关部门公布了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55个品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品质量问题,包括产品安全、卫生等方面的问题;二是服务水平问题,包括售后服务、服务态度等方面的问题;三是经营问题,包括经营不善、破产清算等问题。因此,这55个品牌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并收回中华老字号标识使用权及牌匾。

此次,55个品牌被“摘牌”,对市场无疑是一种警示,就算是中华老字号也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老本”,不顺应市场就要被淘汰。对复核中经营不佳、业绩下滑的73个中华老字号既是压力也是动力,督促这73个中华老字号加快整改,否则,也会沦为被“摘牌”的命运。市场预计,随着政府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对中华老字号的管理力度,并采取约谈整改、移出名录等管理措施,倒逼中华老字号不断守正创新。在国货崛起的背景下,有着历史文化积淀的中华老字号有望进一步焕发活力,引领“新国潮”。

据重庆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