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3年11月20日
□施迎合
在重庆市江津区西湖镇小河坝老场口,沿一条青石板路蜿蜒而上数十米,在一个狭长的平缓坡地上建有一座红墙碧瓦、金碧辉煌的观音庙。在庙宇里一个凉亭背面的崖壁上,雕刻有红底金色四个大字——郑公义渡,字幅长3米有余,高约1.2米,字迹遒劲奔放,颇为醒目。这四个大字为何人所刻?为纪念何人?其间蕴藏的传奇故事和历史过往,让当地百姓至今仍津津乐道。
西湖镇向为连接江津、綦江,继而通往贵州的水陆要冲。境内綦江河、笋溪河贯通西湖全境,另外还有箭溪、溪门口等多条小溪。这条条大河、小溪流经西湖镇水庙、百燕、青泊、西泉、河坝等社区,长数十公里。这些江河溪流既给西湖流域带来了船舸往来、货运通商的交通便捷,同时因河流阻隔,给沿途两岸百姓带来出行不便,在往来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渡口便成了乡邻们期盼的事。
西湖渡口为什么又叫“郑公义渡”呢?顾名思义,渡口就是由当地郑姓家人出资所建;百姓为纪念其乐善好施之行为而取名、刻碑并延续至今。
据当地的老人讲:清朝初期的西湖为县属地,编为笋溪、思善、杜市三个里。当时镇上有一郑姓大户人家,家中一子名郑桥。郑桥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深得其父母喜爱,尚幼时即请来先生教其念书。郑桥争气,长大后学得满腹经纶。清朝末年,郑桥赴京赶考,以优异成绩入翰林院,在朝廷做官。后来,他回到了西湖老家,成为地方首富。
此时的西湖因綦江、笋溪河流的地利,已呈现出河流上帆樯林立,舟楫往来、客货船运发达的繁忙水运景象,航运已悄然成为西湖对外交流、繁荣经济的主要走廊。然而,那一条条江河溪流也像一道横亘的篱笆阻碍着两岸百姓的往来和生活,人们望水兴叹。郑桥看在眼里,打算在西湖綦江、笋溪河畔设立渡口,方便乡亲们过河……
郑桥说干就干,他购买船只,招募能够掌舵驾船、了解江河水性之人作为渡口摆渡的艄公,然后带人往来奔波于各江河流域勘察地形,寻找设立渡口的最佳位置。经过一番比较之后,最终选择了奔溪咀、水庙沱、墨斗沱、西湖场四个地方作为渡口。渡口设立以后,周边乡村邻里们无不拍手叫好。
自设立义渡以来,费用均由郑桥自己承担,对乡亲们乘船过河不收取一分钱。只是在逢年过节之时,船工们为讨吉利,会在船头上放一只箩筐,人们过河时也会自觉自愿、象征性地丢几枚铜钱在箩筐里,乡亲们把这称为“喜钱”。这样的情景伴着西湖人度过了数十年时光。
为感恩郑桥设立渡口的义举,西湖百姓们自发请来能工巧匠,在西湖小河坝老场边一高耸的石壁上雕刻了“郑公义渡”四个大字,以纪念郑桥设立渡口、造福乡亲的善举。
后来,随着岁月的变迁,西湖渡口除了水庙沱渡口自然消失外,其他诸如奔溪咀、墨斗沱、西湖场等渡口仍在艄公的摆渡吆喝中往来于綦江、笋溪河两岸。直到1992年,西湖公路大桥建成通车,西湖渡口才日渐冷清、逐步衰落,除偶尔有三两过客乘船过河以外,已不见往昔车水马龙、渡船穿梭、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
(作者系重庆市江津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