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3年11月21日
□孙炳林
1950年,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现代化装备的16国联军,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为让从朝鲜战场退下来的伤病员尽快得到康复,同时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素质,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国家专门为他们设立了“国家荣誉军校”。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就听说涪陵有所“国家荣誉军校”,只闻其名,不见其面。苦苦寻觅,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涪陵李渡古镇的玉皇观、文昌宫(红庙)、祖师观、释方堂等几处古寺古庙方圆数里,不仅风景美,且一度有过辉煌。1950年末,因中国人民志愿军伤病员治疗养伤的需要,将当地一所中学外迁。
自1951年开始,民政部门先后在这些庙宇的基础上,修建了近20栋适宜疗伤养病的平房,连同附近竹树成荫、环境宜人的喻家院子,组建成立了“四川省第三革命残废荣誉军人学校”(简称“荣誉军校”),校部办公室设在喻家院子。附近的红武溪黄家院子及长江对岸袁家溪的庞氏“江楼”附设疗养院,常住学员、伤病员近千人。这所学校是涪陵地区当时唯一一所建有足球场、大礼堂的成人学校,隶属民政部门。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天早晨至晚上军号嘹亮,衣食住行由国家供给。
那时,常有域内或域外文化团体、民间艺人前来慰问演出。1952年春天,涪陵第三区召开首届运动会,省级“川东行署篮球队”应邀前来打表演赛。在李渡完全小学校球场,“三区联队”与“荣校校队”一展风采,切磋技艺,双方对赛表演,人们大开眼界。
荣誉军校的教学内容以小学、初中课本为主,除文化课程外,还办有会计班,对病愈转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结业后,作为骨干输送转业到原籍乡镇,身体健壮者重返前线。
1954年3月,战斗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邓方芝不辞辛苦,千里迢迢从家乡四川省中江县出发,经重庆乘船来到涪陵李渡古镇荣誉军校慰问伤员。当年,李渡古镇没有公路,不通汽车,也无马骑行,只能步行。从长江边到太乙门的陡山坡,石梯台阶近千步,爬坡上坎吃力费劲,可她坚持要自己走完全程。敲锣打鼓前往江边迎接的志愿军战士们,簇拥着英雄妈妈爬坡上坎缓步慢行进入荣誉军校,受到全体师生及疗养院战士的热烈欢迎。
1958年,在培养了大批乡镇干部、输送多批重返前线的志愿军战士后,荣誉军校整体搬迁,落户青海省西宁。
(作者系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