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为媒 点燃三峡旅游

巫山将以此为契机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版次:003    2023年11月22日

巫山小三峡鱼头湾

巫山博物馆

巫山《三峡之光》两江情境夜游 巫山县文旅委供图

巫峡入口红叶美景

年年红叶映三峡,岁岁好景不尽同。

11月18日晚,第十七届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以下简称“巫山红叶节”)在巫山龙江新区红叶广场举行开幕式,标志一年一度“醉美”巫山红叶季正式开启。

作为全国知名文化旅游节庆品牌活动,今年巫山红叶节从形式到内涵,又有极大地丰富和延展。巫山县委书记曹邦兴指出,要深入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红叶为媒,促活动搭台、文旅唱戏,打造属于巫山的文旅IP,构建“旅游+”产业融合大格局,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拥有“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四季云雨”的巫山,在漫山红叶、山花烂漫的簇拥下,正豪迈地迈上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新征程。

种好红叶树

为长江文化厚植下生态沃土

“生态”和“人文”一直以来就是巫山的两大宝贝,这两者在“巫山红叶”身上都得以充分体现。

初冬时节,红叶遍布长江三峡两岸的陡峭山坡,在阳光照射下,山水之美与红叶之美相映生辉,装扮出“飞峡云容白,悬江树影红”的绚丽美景。

在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里,白鹭、鸬鹚和各种野鸭等国家级保护鸟类陆续飞来,在美丽的湖滨栖息越冬。这里刚与黔江阿蓬江湿地一起,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新一批国家重要湿地名录。蓝天、湖水、古镇民居以及色彩斑斓的林木,构成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多年来,巫山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通过植树造林,绿化长江,有意识大量栽下红叶树,才造就了如今这番绝美风景。这既给当地打开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广阔大门,也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厚植下生态环境沃土,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打下绿色本底。

其实,曾经的巫山红叶并没有现在这幅壮观景象里。据三峡红叶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长江三峡两岸自古自然分布着较多的红叶树木,不过大多是原始自然生长的。其长势、景观效果及观赏期,受气候、土壤及群落生物等因素影响较大。

巫山红叶也一直深藏在幽静的峡江两岸,只能被村民送进灶堂化为缕缕炊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长江经济带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巫山考虑到红叶类植物既能涵养水土,又能形成风景,便决定将其作为‘生态宝贝’,进行大力培育,打造旅游产业。”巫山县文旅委负责人介绍道。

为进一步提升巫山红叶品质,2018年巫山县成立了三峡红叶研究所,由西南大学和重庆市林科院组成专家团队,开展巫山红叶呈色调控关键技术及技术集成应用的研究,并在文峰观、神女峰、黄岩景区等重点区域实施人工调控巫山红叶呈色工程,让游客能欣赏到更为持久、更为壮观的红叶美景。

经过巫山县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巫山红叶告别过去的“野蛮生长”,走上了精细化养护之路。据统计,巫山红叶林目前有黄栌、乌桕、丹枫等近200个品种,总面积超120万亩,集中成片可观赏的达20万亩。

因独特的山地立体气候,巫山每年从10月中旬便开始次第变红,观赏期长达3个月左右。每年冬季,当许多景区普遍迎来旅游低谷时,巫山旅游却迎来旺季。巫山红叶已经成为三峡旅游的一张靓丽的名片。绚丽的巫山红叶背后,反映出巫山对于绿水青山的尊重和保护。

据巫山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巫山正结合“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总体方案,持续打造巫山红叶景观带,进一步丰富红叶、红果树种,力争让巫山峡江沿岸形成“春秋赏红叶、夏赏红花、秋冬赏红叶红果”的四季有红美景,让长江母亲河更加靓丽怡人。

沿着红叶林

寻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巫山是长江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与长江有关的文物文化资源格外丰富。

当前,重庆正在稳步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巫山县正抢抓机遇,积极谋划,精心编制项目,开创出文旅融合新局面。

本届红叶节期间,巫山有哪些场景可以寻迹、打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对此,巫山县长付嘉康向海内外游客进行了推介。“我们坚持红叶为媒、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红叶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宝贝、巫山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内容。”付嘉康表示,经过16年的坚持与努力,红叶节的影响力“从无到有”,已成为“全国十大地方节庆品牌”,正全方位助推巫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付嘉康说,巫山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国家文化红叶公园和红叶文化展览馆,都将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中发挥重要的生态意义。

在长江巫峡口,记者看到白墙灰瓦、形似汉阙的建筑屹立于江岸边,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巫山抓紧实施,即将投入使用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巫山博物馆二期展厅。

据巫山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巫山博物馆共有4万余件馆藏,涵盖了从旧石器时期到近代民国时期的各个品类,其中,珍贵文物共有1422件(套),其数量仅次于三峡博物馆。

今年8月,三峡博物馆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启动了为期3个月的第五次发掘工作,获取了数量可观的石制品材料,并留下了清晰的遗物地层、三维坐标、产状等信息,为后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揭示人类发展进程,实证三峡地区百万年人类史提供了更丰富的材料,学术意义重大。

巫山将利用远古文化资源和这次发掘契机,抓紧推进龙骨坡遗址公园建设,启动龙骨坡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计划到2026年建成龙骨坡遗址古人类文化遗址公园,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的重要遗迹,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进一步丰富长江文化的内涵。

巫山正围绕考古研究、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等,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积极融入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联动共享,推动旅游业由“看风景”向“品文化”转变。

打好红叶牌

讲好长江文化故事

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不仅仅只是把长江的文化挖掘好、保护好,更要通过文旅融合,讲好长江沿线的文化故事,让千年文脉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长江三峡是我国最早推向世界的旅游名片,得益于此,巫山也尝到了发展旅游的甜头。近年来,巫山依托巫山红叶,不断放大其品牌效应,走出了一条商旅、文旅、农旅融合开放、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从一开始,巫山便认识到,打造好了旅游产品,还要打开“窗户”,才能引来客人。为了让巫山红叶叫得更响、传得更远,巫山早在2007年便率先宣推“巫山红叶”旅游品牌,举办了“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到今年已经是第17届。

规模化发展,加上品牌化打造,让“游美丽三峡、赏巫山红叶”逐渐成为红遍海内外的精品旅游线路。

尝到甜头的巫山,随后在这片小小的红叶上,开始了一场持续至今的红叶产业探索。如今,巫山国际红叶节、巫峡神女天路等旅游品牌享誉国内外,由此延伸的经典景区、农家乐、红叶产品开发等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在红叶节的带动下,巫山旅游从过去单一的“过境游”拓展出赏红叶、登神女峰、体验农家乐等十余条精品线路,实现水陆并进“游三峡”。

在参加完开幕式后,记者搭乘上一艘汉唐风格的游船,沉浸式体验了巫山倾力打造的《三峡之光》两江情境夜游之旅。船内丝竹声声,演员们身着华服,用歌舞传递本土特色文化;窗外,江岸沿线霓虹闪烁,以光影为笔墨,以千年崖壁为画卷的裸眼3D投影,演绎了长江三峡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让人大饱眼福。

巫山旅发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巫山之所以打造这么一台大型夜游项目,旨在将巫文化、巴楚文化、移民文化等巫山独特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声光电的运用,以及演员的互动演绎,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地展示,让巫山的人文瑰宝活起来,火起来。

当地不仅将特色文化融入景区建设中,还深挖IP资源,开发文创衍生品,迎合新生代消费诉求。依托红叶文化,当地就开发了红叶叶雕,可作为书签,也可被装裱在木质相框中,用于装饰。小小的红叶被加工成精美的艺术品,价格一下子涨到十几元,甚至几十元,不仅丰富了旅游业态,还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增收。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引领了一地的发展。

下一步,巫山必将在稳步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中,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媒,持续走好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据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