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kuí)字,21笔画,对普通人来说确实生僻,但在重庆奉节,此字却家喻户晓——

夔一个专属奉节的汉字

版次:009    2023年12月05日

10元人民币背面图案夔门

音祖后夔雕像

□牟方根

“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三峡之巅风景区,位于重庆市奉节县赤甲山顶、夔门之上,南眺白盐山,西望白帝诗城,因杜甫《夔州歌十绝句》而闻名。

近日,笔者携带家人,自驾车从万州城区出发,沿G42沪蓉高速公路,在奉节草堂互通下道,然后经渝巴路、坪瞿公路,大约150公里的车程,便到达三峡之巅游客接待中心。

夔鼓: 我国古代战鼓的鼻祖

通过观光车摆渡,我们首先到达的是三峡之巅夔鼓神坛。

夔鼓,最早出自《山海经》。《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流波山﹞其上有兽……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由此记载,显而易见,夔鼓是祖先使用较早的战鼓,夔鼓神坛正因为有夔鼓而神圣。

传说,黄帝蚩尤大战,久战不下,黄帝在三峡之巅捕获一头夔牛,命将士将夔牛的皮做成战鼓八十面,骨头用作鼓槌,击打可声震五百里。于是,黄帝军队士气大振,很快获得了胜利。后来,秦始皇也效仿轩辕(黄帝名)大帝,获得夔鼓,得以统一六国。唐朝李靖在任夔州行军大总管时,也曾前往三峡之巅,祭拜夔神大鼓,并在此看到了“二日争辉”的天象,巧妙避开了玄武门之变,之后成为唐太宗时期的戍国大臣,被封为战神。

后夔:

史书记载最早的音乐家

通往三峡之巅的路有两条:左边是六律回廊路,右边是夔乐桥路,我们选择了走夔乐桥路登顶。走在夔乐桥上,像是踩踏着激烈的鼓点,去奔赴一场音乐的盛典。果如其然,前方就是音之圣殿——天音神道。这里是寻根音祖问道三峡的胜地,相传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家雅乐鼻祖后夔就生活在这里。

后夔,人名,相传为舜掌乐之官。《尚书》记载:舜帝让后夔掌管乐舞,教导年轻人,他就敲起石磬,让大家扮成百兽边歌边舞。有书可寻,后夔不但是氏族乐舞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而且有高超的音乐演奏才能,编导了当时最高水平的乐舞《箫韶》。这部乐舞一直流传到1000多年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孔子听后赞叹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穿行门楣上刻有“乐正后夔”四个篆字的楼门,通过这道楼门向前看,一尊高5米多、宽4米多、仿汉白玉制成的雅乐鼻祖后夔的塑像端坐在山顶。他居高眺远,面容镇定,正四望乐坛弹奏雅曲,让我们的心境被一串串音符激起涟漪……据传,舜帝执政时,三峡地区发生洪灾,派大禹前去治理。因三峡是乐官后夔的故乡,其主动请缨,要以“夔音”大法辅佐大禹治水。临行前,后夔与舜帝约定如果三年治水成功,舜帝便亲自游览三峡,并在三峡之巅举办祭奠,以礼拜“日月星辰”四望。大禹在后夔的帮助下,不辱使命。舜帝也信守承诺前往三峡。后夔在三峡之巅寻到天音磐石,并谱出《九韶》雅乐供祭奠使用。舜帝祭奠四望的地方,后来就叫作四望神坛。多年后,当地人为了纪念后夔为三峡所作的贡献,又在四望神坛一端,设立了他的雕像,供人们朝拜这位音乐的祖先。

“夔”头门:

妙言巧解夔字之谜

欣赏完山顶景色,我们来到音祖后夔雕像的后面。不远处,一道以“夔”字为造型的红色山门高高屹立在道路中间、绿林丛中。原来,这道门就是“夔”头门,俗称“夔”字门。

旁边所立的一块《“夔”字门》简介,我们了解到,“夔”是三峡图腾。析其结构,一解便知:字由五个部分组成,即“首、止、巳、八、文”。这五部分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简单,虽然简单,寓意深厚——

三峡之“首”。北魏晚期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万里长江,最美三峡,连绵七百里,瞿塘峡起首,自奉节始,“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1961年9月16日,郭沫若乘江轮穿越三峡,过瞿塘峡时作诗《过瞿塘峡》)。

高山仰“止”。现代人文期刊《水与中国》中说,三峡的山是有气魄的,近处是山,远处是山,极目天边山连山、略无阙处水映山。大山大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三峡第一景三峡之巅,高峡平湖巅峰仰止;山水第一门夔门,好山好水夔门仰止……

万物成“巳”。奉节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和优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丰富的名胜景观,心神向往,万人欣赏。古籍《夔州府志》记载:“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山川钟毓秀,万物皆兴盛。

秋兴赋“八”。“八”字历来受人青睐,悦耳和声。此更意合唐代诗圣杜甫的组诗作品《秋兴八首》。八首诗以一个完整的乐章,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感物伤怀,意境深闳。

厚重人“文”。“夔”字从文,万年文明,千年遗存,流传下夔州竹枝歌舞、瞿塘峡船工号子、花鼓子、夔梳等非遗民俗传统文化,集聚成“先贤大忠、移民大义、诗歌大情、为官大节”的“四大”精神……

“两点一横长,自字水中央,左止赤甲上,右巳白盐旁,八字如门开,攵行三峡长。”不经意间,听见一位女导游,带领着一批旅客游览经过此地,向大家绘声绘色地以诗说文解字“夔”。她的释义,不但道出了“夔”字的写法,还展示了“夔”所包含的丰富内容——精神的图腾、自然的造化、历史的积淀及人文的风韵。

“夔”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走过“夔”字门,接着就走上了三峡之巅最核心的景点——迎龙台,也就是三峡之巅的观景台。它是长江三峡的制高点,海拔1388米,因山脊似龙脊,巅顶如龙头,台迎山川之龙脉,故曰“迎龙台”。

这里,是景观形态的至美处,是文化层面的至善处,是精神层面的至上处。凭栏远眺,瞿塘峡、夔门、白帝城、奉节县城皆尽收眼底。四野环视,江水奔腾、群山起伏,长江水脉、三峡地脉、古城文脉历历在目,真有“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语出我国近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删稿》)的情思情长。

夔门,那是10元人民币上的风景。万里长江上,夔门断崖壁立,高数百米、宽不及百米,是最陡峭、最富传奇色彩的三峡第一峡谷——瞿塘峡的入口,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背面图案正是夔门。时隔20年,央行发行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中10元纸币背面图案依然是夔门。人民币背景图案是我国大好河山的代表,不仅景色秀丽,还是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的缩影。风景名胜那么多,为何夔门能入选?“要让人能一眼看明白是在哪儿,要有特殊的地位和知名度、要有可表现力。”这是第五套人民币其中一位设计师心里的标准。

夔州,古地名,在今重庆奉节一带。古时,夔是三峡地区最古老的方国。从汉代起至20世纪初,奉节先后为江关都尉、巴东郡、三巴校尉、巴州、信州总管府、夔州总管府、夔州都督府、夔忠涪防御使、夔州路、夔州府等治地。一直为巴蜀东北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县城永安街道,历代曾为路、府、州、郡治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

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千百名人旅居或途经奉节,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在诗歌方面尤为突出。李白写下“天下第一快诗”《早发白帝城》,杜甫赋诗“天下第一律诗”《登高》,刘禹锡吟唱“天下第一情诗”《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康熙题写“天下第一景诗”《六言诗》……数不胜数的诗人挥毫泼墨,从而铸就了奉节“中华诗城”的美誉。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