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夸张抠鼻挤眼 张牙舞爪披头散发 衣着暴露魔性表演
版次:007 2023年12月07日
不知从何时起,直播间各色妖魔鬼怪开始粉墨登场:满口大龅牙龇牙咧嘴,或张牙舞爪披头散发,或衣着暴露表演魔性,或表情狰狞语言低俗。这些主播为了博取流量也是“拼”了。近日,一场直播带货将“疯狂小杨哥”的徒弟“红绿灯的黄”拽入舆论旋涡,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批评“红绿灯的黄”在直播间带货某品牌气垫时,形象邋遢,表情狰狞。
随着直播带货的崛起,一些“网红”抓住部分网友猎奇和“审丑”的心理,通过刻意扮丑、装疯卖傻来吸睛圈粉完成带货,但此类低俗带货行为越来越引起大多数消费者的反感。有专家指出,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等陆续出台相关规定对直播带货乱象加强治理,但仍然有一些主播靠着低俗、打擦边球出圈引流,背后罪魁祸首就是流量变现。低俗带货不但玷污了互联网生态秩序,还违背了直播带货的初衷,大幅拉低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现象
低俗带货是啥样?
奇装异服刻意扮丑
记者近日浏览多个电商平台的直播间发现,目前进行直播带货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专业主播,还有一类是店铺自己的主播,他们运用直播话术每天进行不间断重复直播。有主播在带货时穿着奇装异服,刻意将自己扮丑,如把脸涂得惨白、嘴唇涂成黑色,用夸张的嘴型反复吆喝:“原价699(元),今天你们到我直播间,只要299(元)!关注我还送粉丝券,只要279(元)!”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有网友盘点了一些靠卖丑吸引流量的“黑红”。这些“黑红”或满口大龅牙,龇牙咧嘴;或表情夸张,抠鼻挤眼;或张牙舞爪,披头散发;还有的衣着暴露,表演“魔性”。目前,一些扮丑“账号”已被永久封禁。
“现在一些带货主播真是毫无底线。扮丑的、低俗的、软色情的、暴力的,我都不敢在孩子面前刷直播,就怕万一孩子看到了产生不良影响。”北京一位刘姓家长说,他的孩子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周末会让孩子玩一会儿手机,但手机里的短视频或直播App都被他删了。
来自湖南的王女士对此深有同感,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特别反感刷短视频或者逛电商平台时刷到这些低俗的带货主播。“现在很多主播满嘴网络脏话,有时还说些‘黄段子’,小孩子看到了很容易学样,不仅容易耽误学业、影响身体健康,还容易对孩子三观的树立造成负面影响。”王女士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对直播带货内容的监管。
透视
丑红们为何越骂越多?
“流量为王”下的审美“失灵”
主播带货时究竟哪些行为属于低俗的范畴?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教授、中国网络与信息法学会理事刘文杰指出,所谓“低俗传播”,即通过各种媒介发布和传播低俗内容。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将信息区分为鼓励传播的信息、禁止传播的违法信息和抵制传播的不良信息。该规定要求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制作、复制、发布不良信息,其中就包括宣扬低俗、庸俗、媚俗内容的信息。
“从‘规定’所做的信息分类可以看出,‘低俗内容’不是法律禁止传播的内容,而是与社会良好道德风尚有所背离的内容。‘炒作绯闻、丑闻、劣迹等的’‘带有性暗示、性挑逗等易使人产生性联想的’信息其实都属于低俗内容。”刘文杰说。
丑红们为何越骂越多?有专家表示,形成网络审丑的原因很多,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流量为王”环境下的审美“失灵”。网络无底线的“扮丑”“卖丑”行为四处泛滥,成了追逐流量和网民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却也高度透支了社会价值观、审美观。在流量至上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网民因受恶俗浸染,渐渐失去了辨别美丑和甄别善恶的感知力。如果说,网络“审丑”网民对于恶俗网络传播内容还有美丑的基本分辨,那么网络“媚丑”则是社会审美“失灵”的信号。
二是对抗主流文化体系的另类情感宣泄。当下,中国审美文化主要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个方面构成。而“丑文化”释放着现代人感性生存的欲望和较低层次的娱乐化需求,正好契合了网络大众这一心理特点。在泛娱乐化的网络世界里,不断发生发布者以“丑”为“美”、追随者以“媚丑”为荣的怪诞现象。
三是个性追求庸俗化引起的病态反智。不难发现,网络“媚丑”的群体以青少年为主,他们将各种新奇、搞怪、弄虚作假的网络丑态标榜为“个性”。虽然主观的情感性冲动占据首位,客观理智让位于偏见,却往往能得到他们的喝彩与附和。这种畸形心态投射至舆论场上,使得他们网上失范行为、网络道德缺失问题被放大,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病态反智”观念。
四是网络信息规范引导滞后的恶性循环。资本逐利的本性造成了很多网络异化现象。同时,在现有平台算法下,“媚丑”信息因引流效果好更容易被推荐给受众,产生信息茧房效应。
“泛滥的低俗带货现象玷污了互联网生态秩序,与直播带货的初衷相违背,也会让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大打折扣。”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说。
建议
如何杜绝色丑怪假?
严守法律底线、拉升道德高线
为治理直播带货出现的各种乱象,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等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不少办法和规定。比如2022年4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专项行动,集中整治“色、丑、怪、假、俗、赌”等违法违规内容呈现乱象。今年7月,中央网信办又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要求限制违规行为获利。对打造低俗人设、违背公序良俗网红形象,多账号联动蹭炒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恶意营销等的“自媒体”,网站平台应当取消或不得赋予其营利权限。
“要想杜绝直播间主播低俗带货现象,最关键最长远的办法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形成全社会自觉防范和抵制各类低俗、庸俗、媚俗的不良信息的良好风尚。”胡钢说。在胡钢看来,网络直播平台、主播等经营者,应当切实严守法律底线,不断拉升道德高线。经营者利用低俗营销构成消费欺诈的,应当依法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带货主播实际上是一个需要扎实专业素养的新职业,针对不同的产品、受众,带货主播要有不同的直播风格,实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直播带货团队也要不断优化提升整体的专业水准及运营能力,对选品、品控、售后等一系列流程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但不论选了什么产品,确定了哪种风格,主播及其团队都应当严格遵守《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网络主播行为规范》等专项管理规范,坚决杜绝‘色、丑、怪、假、俗、赌’等违法违规内容。”胡钢说。
刘文杰提出,对低俗内容的抵制应当依靠行业和公众的自觉,对制作和传播低俗内容者可予以劝诫,或依据行业、平台公约加以适当的处理。不过也要警惕以纯化社会风气之名为网络建立道德法庭,避免以道德代替法律,避免以一个群体的审美趣味统一所有群体的审美趣味。高雅与低俗的界限并不总是十分清晰,法律在此类问题面前应当保持谦抑。
锐评
低俗恶趣味
绝不是引流密码
互联网时代,流量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一些网络主播、网红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把低俗内容视作为“引流密码”。而这种成本低、收益高的“成功捷径”使得直播行业进入一种恶性竞争,很多主播的底线在不断被突破。受众在观看直播时会受到主播影响与其他受众的观看行为影响,会与主播所展示的个性特征产生趋同性的自我认知。随着审丑直播的兴起,对受众的价值判断、自我认知以及文化感知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辨别能力较弱的青少年网民,易受“卖惨卖丑收入就比上班族高”的诱导、盲目效仿、沉迷深陷其中,其三观形成也易受到不良引导。
低俗恶趣味的视频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粉丝,但这种行为不仅会破坏社交媒体平台的秩序,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也会干扰社会秩序,其绝不是视频的引流密码。公众人物应正确利用自身影响力,通过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和正能量,起到正确的示范作用,这既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受众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甄别能力,对低俗恶趣味直播说“不”。同时,相关部门、平台应该加大管控力度,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稳定平台秩序与社会秩序。
据华商报、新华社、法治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