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巴县名秀才周文钦 耗时近20年打造南温泉

版次:010    2023年12月07日

重庆南温泉十二景之 峭壁飞泉

□张川耀

周文钦,1882年10月出生在巴县鹿角场西山村,自小聪慧,博览群书,被同窗们尊称为“文曲星”,一生执着公益,多成大事,遗憾的是因为透支健康,罹患顽疾,年仅48岁就英年早逝,使重庆少了一位优才大善之人。

你知道吗?南温泉那旖旎如画、百年风华的景观,就是周文钦擘画、亲力亲为,耗时近20年打造的。

报业先驱

周文钦20岁中癸卯科榜首秀才,他拥有过人的“智与识”,一心想成为国家栋梁,做好人当清官,造福社稷。正当他踌躇满志蓄势拟向举人、贡生、进士冲刺时,清末变法维新,朝廷取消科考,开始倡导新学。

“出将入相”无望,周文钦仍然矢志不渝追逐学问,他虔诚拜名师,学识渊博厚重、文思才气过人,被士林尊为正身直行的道德君子“巴县名秀才”。置身民国初叶军阀割据、战乱纷争,周文钦澄怀观道、目标清晰、使命崇高,他笃信“乱终有治、学无废兴”,立言立行立德是其追逐的目标。

周文钦先后出任巴县中学文史教席、《广益丛报》《国民公报》《民报》《繁星周刊》等主编,“促社会发展、勇为民喉”是其宗旨,以白话“醒世箴言”评说世事。

周文钦凭借学识才气、宽远视野、道德文章、亲民语言、宏阔影响,先后受督军熊克武、省长杨庶堪(杨沧白)、刘湘、潘文华赏识,得吴恩洪、郑东琴、杨锡芝等多位民国初年巴县知事(县长)器重。顺潮流、遵民意委其为教育会会长、平民银行行长、图书馆馆长、赴法贷费局总干事等,多项兼职、只取一酬。周文钦与汪云松、温少鹤等共襄义举、组织善款,在夫子池文庙开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资助了邓小平、陈毅、聂荣臻、周贡植、谢陈常等一大批成绩优秀、志向高远、满腔热血,怀振兴中华之志的学生“留洋”。

为提高国民素质,周文钦事必躬亲,这一时段开办新学、扩建旧学如春潮。龙门浩巴县县立第一初级女子小学、南泉巴县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夫子池巴县中学、较场口杂粮市川东师范等20余所学校,就是在这一时段拓展学校规模、扩大招生人数,办得如火如荼。为让流离失所的幼儿能获得受教育机会,周文钦还主持平儿院工作,创办孤儿院并亲自任院长。

为发展商贸物流、促进城乡经济繁荣、社会前进发展、建立良好商业秩序,身兼商会会长的周文钦,1914年4月25日创办《商报》兼任社长和总编辑。1916年更名《重庆商务日报》,1938年再次更名为《商务日报》。周文钦以“贞”为笔名在《发刊词》中阐明:……办报方针“大公至正为途,以消息灵通为第一、注重报德、一切记载、惟尚简要”。创刊后,报纸据事直书、不誉不毁、不打笔战、不受私惠、口碑甚佳,一度被读者誉为知性、可读、干净、文明、公允的“卫生报”。

擘画南泉

周文钦最值得怀念的是经他宵肝忧勤擘画、牵头、筹资,将名不见经传的荒野山沟,建成盛名远扬的景区——南温泉。

周文钦家居鹿角,进城求学、公干谋职,必经南温泉,常人眼里的荒沟野岭,在他眼中却是地貌开合有绪、山川形胜秀美、物景天造地设、林泉溪涧绝妙、到处皆呈诗意、抬眼便见风华的胜迹。踏进社会,他正身直行,以德才真诚做人谋事,一步一步开辟出自已的境界、拥有了“圈子”和人脉资源,于是从冗杂事务中抽出时间约请地勘、营造、规划,因形就势实地探讨布局,亲撰《渝南温泉修禊会序》。

名望学问深孚众望的周文钦,为了报效桑梓,婉拒了多家报业薪酬不菲、位尊名显的“笔政”要职,几乎将生命的一小半时间,全心倾情在南温泉的环境整治、基础建设、景观设计中,每个景点的形象构成、依势置景、集思广益、征询取名,他皆亲力亲为反复推敲征询,精雕细琢出的南塘温泳、峭壁飞泉、弓桥泛月、五湖占雨、仙女幽岩、滟滪归舟、虎啸悬流、石洞探奇、小塘水滑、花溪垂吊、三峡奔雷、建文遗迹等南温泉十二景,一经推出顿时享誉巴渝、名闻中外。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下榻南温泉时,欣然为十二景题字,镌刻在海(棠溪)泉(南泉)路崖壁之上。

然而,周文钦一生辛劳,为心心念念、爱不忍释的南温泉筹措资金数十万计,自己却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尽管如此也无怨无悔,当听到游人的欢声笑语和赞美,他陶醉于胸、甜美于心。当他拖着孱弱的身体邀约贤绅、名流紧锣密鼓进一步完善南温泉一溪、三峡、三泉、三洞、三瀑风景胜迹开发时,感染风寒、肺结核病加重而无钱医治,殁于1930年8月,享年48岁。南泉民众深感他的恩德,将其厚葬于花溪河北岸野猪窝山上。

周文钦殚精竭虑、呕心沥血20载,四处作揖八方磕头,调动各种资源,筹措各项资金,终将南温泉建成至柔至纯、恬静儒雅、如画荟萃、温馨舒适、情调绝佳的休憩游乐地。上世纪30年代初,重庆北温泉公园、南温泉公园、中央公园虽三园鼎立,当时还是南温泉那鬼斧神工、天作之合的景观园林最负盛名。

抗战时国民政府部分机关、文化单位迁驻南泉。蒋介石在小泉有官邸,林森建有听泉楼,孔祥熙修有孔园,陈立夫、陈果夫、何应钦等在这里有公馆、别墅。中央政治大学、南林学院等在此建校办学。武侠小说名家金庸曾在中央政治大学就读;茅盾的《白杨礼赞》《风景谈》等6篇佳作,是在黄炎培南温泉职业教育学舍完成的。

曾任过川军中将师长、退役从商在较场口建有“唯一剧场”的曾子唯,将枇杷山公馆出让给苏联大使馆,在南泉不仅建有“曾公馆”,公园一侧的工人疗养院内还拥有“沂风别墅”。他出资在南温泉规整布局街道,建游船码头,修厕所搭候车凉棚,惠及乡邻和游客。

民国第一写手、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原住渝中区七星岗,大轰炸后,迁住南温泉落脚桃子沟,租赁三间茅屋,取名“北望斋”,郭沫若、吴祖光、牛翁等是他家常客。在这里张恨水就着昏暗油灯完成的《巴山夜雨》,就是当年南温泉的折射和写照。叶圣陶来张恨水家做客,游览后写下:“花溪高下流,舟载笑歌轻。偶效川江楫,忽传号子声。”

60年前从戎军训时,我们部队曾在小泉宾馆驻扎过一个季度,拉练、射击、泅渡。小泉里那早起晚睡的军号声响彻山谷,对这里的山水林木、房舍道路,寄寓着深情,至今清晰难忘。

(作者系现代工人报社原社长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