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3年12月07日
□陈猷华
两宋及元代,重庆南岸涂山、黄桷垭周边曾出现绵延十余公里的瓷窑群,这些瓷窑生产的黑釉瓷,被誉为“天目瓷”。学界特把以黄桷垭窑址群为中心分布的巴南清溪、荣昌瓷窑里、合川炉堆子、涪陵蔺市等数处规模较大的仿建窑系民间瓷窑统命名为涂山窑。
涂山湖底藏窑炉
12年前,南岸区政协为编撰《宋窑文化专辑》,组织了写作队伍,我有幸参加。
这年6月的一天下午,我们在区政协巡视员张毅的带领下,特去参观南山上的宋代瓷窑遗址。汽车停在了黄桷垭小学旁边的坝子上。张毅说:“我们先去看一下涂山湖。”
涂山湖在黄桷垭小学背后,重庆邮电大学旁边。公路边的涂山湖入口处,是一个宽阔的平台,然后是一坡阶梯,建得很有气势。我们伫立在湖边,听张毅介绍治理、扩建涂山湖的情况。他特别说明,涂山湖周边也散布着众多的宋代陶瓷窑炉和作坊遗址,有的已被湖水淹没,有的因基建而被挖掘机毁坏。考古文物部门曾经进行了抢救式发掘,出土了一些窑炉、作坊遗迹和陶瓷,现已保护起来。张毅还说,我们还将在涂山湖周边进行探测,争取挖出更有价值的发现。
涂山湖占地110余亩,放眼望去,浩瀚一片。湖水顺着山沟蜿蜒,中间还有长满树木的小岛,湖水清澈,风光十分秀丽,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遥想大宋年间,涂山湖周边到处是一座座马蹄形的窑炉和作坊,成千上万陶瓷匠人在这里劳作,开采高岭土、淘洗、制坯、烧窑,到处挥汗如雨,到处火焰闪烁,还有那些来采购运输瓷器的,更是人喊马嘶,那是一个多么壮观的场面啊!
小湾陶瓷作坊遗址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不是涂山湖,而是重庆中药研究院下面的小湾,我们将在那里目睹宋人留下来的陶瓷作坊遗迹。汽车停在了一座山岭的转弯处,大家下得车来,与市文物考古所考古队朱队长、原南山镇镇长助理潘运国等人会合,大家一起沿山路攀登而上。
这里原本是一片斜坡,但就在这里,躺着窑炉,藏着制陶作坊。现在我们的脚下,不仅是茅草树丛,更有一层厚厚的炭渣灰,那是宋人三百年间的堆积啊!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脚下的炭渣唰唰作响。不过十几分钟,就来到了著名的涂山窑遗址——小湾陶瓷作坊。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约30平方米的房基遗址。房基离地面1米多深,黄褐色的泥地上嵌有条石墙基,有约两尺宽的石砌水沟,有铺着石板码土料的场地,还散布着三个大小深浅都不一样的圆形水池。这个地方只是制陶作坊的一部分。
朱队长给我们解说当年制作陶器的整个工艺流程:工匠将瓷土运来后,先行风干,然后送到堆料场码好,使瓷土在日晒雨淋风吹的自然力作用下分解,再用石碾碾碎,然后把它放入淘洗池淘洗……朱队长说:“这个作坊的洗料池规模较大,由储水坑、碾泥冲洗池及淘洗池组成。这几个水池底部都有通道相连接,以石板作闸门,瓷土在上一个淘洗池中淘洗、沉淀后便开闸进入下一个淘洗池,直接到第三个淘洗池中淘洗完毕,再沉淀以备取用制坯。”他特别强调说:“涂山窑的淘洗工艺较为先进,因而瓷器胎质很好,基本上用不着化妆土。”朱队长还遗憾地表示,“这里应该有制坯、晾坯的场所的,但我们还没有发现,可能是发掘面积还太小了。”
看罢作坊遗址,我们又去探访窑炉遗迹。作坊遗址侧上方就是窑炉,现在已经用围墙保护起来了。窑炉遗址进门处,有一堆粗糙的陶瓷残片,朱队长和张毅都说:“那不是瓷器,是烧窑时用的窑具。”我捡起一块,“瓷片”很厚,没有施釉,完全就是土坯。
围墙内树木高大茂密,林木间还布满荆棘竹枝,根本没有路。我们试着往上面走了一段,感觉脚下的炭渣层更厚更松软,但四周荆棘丛生,树杈竹枝横斜,根本无法前行。
其实这处窑炉遗迹,挖开后因为尚无能力研究和保护,就又回填了。那些宋代窑炉,睁眼看了一下21世纪的天空,又躺回地下。
(作者系重庆市南岸区作协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