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的土壤中孕育新的萌芽

版次:012    2023年12月08日

人物介绍 佘小涵:重庆市南渝中学校语文教师 沙坪坝区“新岗骨干教师”,沙坪坝区何琛名师工作室成员,获“教育部国家语委第三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二等奖,撰写教育研究论文多次获市级论文比赛一等奖,参与多项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参与北京师范大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22年版)(初中语文)》编写工作。

《诗经》音诗画表演:千年百姓有遗音,上古雅韵浸童声。

南渝中学语文素养特色课程:元培渝中思广集,桃李满园聚英才。 图文由重庆南渝中学提供

□佘小涵

提到“新”,很容易想到它的对立面“旧”,那么写作中的创新是指打破表达的窠臼,讲他人之未讲,写他人之未写吗?连奇言妙语层出不穷,善于驰骋想象的李白都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虽是后人戏语,但可见这样的创新难度有多大。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的创新也必须基于写作者的社会生活体验,在此基础上,写作者才可能创造性地运用词语表达其特定的社会生活感受。对学生而言,两点一线的家校生活占据了他们生活体验的绝大部分,内容上的创新失去了基于生活直接体验的活源之水,讲出他人之未讲,实在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么该如何理解写作中的创新?既然将作品放在历史的坐标轴中寻求突破困难重重,不如将目光放回写作者自身。写作简单说来,就是对生活体验的传达,以新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看似重复的日常中获得新的感受,化而为文,何尝不是一种创新呢?

这样的创新,是以个人对生活旧的感受为对照,以个人对世界旧的认知为对照,在这样的创新中,不仅仅是文字表达的改变,更是一个孩子经验的不断更新,认知的不断重建,成长不正是在对世界、对自我认知的不断更新中发生吗?从这个层面来说,创新写作也是指向成长的写作,是成长的真实写照。

从他人经验获取新的视野

阅读是我们打破生活限制,获取间接经验,更新认知视角的好方法,理解他人的作品,理解他人眼中的世界,在与自身经验的对比中,获得对旧有认知的更新,新的思考就在这个过程中生长。

如课本中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课,写作对象是“母亲”,主题是“感念亲情”,这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也一定写过的内容。但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抓住母亲对我品质性格的影响与塑造。如老舍所言:“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而朱德抓住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映射”关系,通过寻找我身上母亲的影子,在呈现出一个勤劳朴实、深明大义、聪慧善良的母亲形象的同时,也让我们对母子情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原来,母子间不仅是血脉的联通,更是一种人格的映射,一种家风的延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以“影”为话题,从生活的点滴出发,寻找成长中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与塑造,思考母亲为我之成长为现在的我付出的心血,在映射中重新认识母亲这个身份,思考我与母亲的关系。这样,对母亲的写作不再直接指向写作对象本身,而是一个从认识自我,走向认识母亲、认识母子关系的过程。

旧记忆撞出新火花

新与旧并不是全然割裂的,创新也可以发生在旧有经验的联结中。仍以阅读活动为例,最近同学们在学习鲁迅的《藤野先生》,这篇以恩师为重要回忆对象的文章,会让我们联系到初一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也有一位老师寿镜吾先生,当我们将两篇文章的阅读经验联通,在寿镜吾先生与藤野先生的比较中会发现,鲁迅心中理想的老师形象都包含着“尊重”与“纯粹”的内涵。

寿镜吾先生在传统私塾教育的影响下也会理解尊重孩子好玩的天性,并不十分苛责我们在三味书屋小院子中的探索;藤野先生尊重的是一个外国留学生的民族身份,用平等自然的关心保护了我敏感脆弱的民族自尊心。寿镜吾先生在念诵文章时陶醉,藤野先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又体现出他们为学者、为师的纯粹真挚。这样,当我们再进一步联结初一时学习的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联系在这篇文章中读到的师长鲁迅形象,一个更加立体的鲁迅,一种对人的成长轨迹的思考就在旧与新的联结中生成了。

这种经验间的联通,会让我们通过差异的对比、共性的思考获得审视旧有经验的新视角,生活经验亦是如此。

创新可以是语言形式上的体现,但其根源却是一种对世界感知的变化。

学生习作>>

我和秋天的故事

南渝中学初2025届20班 熊梓涵 指导老师 佘小涵

伸手,我接住飘飞的酡红枫叶;举目,银杏黄得斑驳,片片洒在小径上。夕阳半落,你在金色余晖中笑着,你我拥抱,随后奔向各自的远方。

又一次,我梦见了和你分别的那个秋天。

那是个怎样的秋呢?是“满城尽带黄金甲”那般快意潇洒,还是“采菊东篱下”的淡然平静?非也,秋季,别离多愁,正是毕业之时。去年今日,母校门口,我在走出校门时最后一次递给同桌一张纸条,上书: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最后一次,我的六年的好同桌与我分道扬镳,秋风萧瑟,枯叶携沙,掩没来时路。

我在心里大喊,向自己,也向她。晴空一鹤排云上,我要一鸣惊人!努力,我们顶峰相见!

时光荏苒。又逢秋,迈入生命新阶段的欢欣已被磨去了棱角,惟余一片苦涩。多少次我拖着沉重的书本迈出校门,恍惚中撞见那年秋天满眼光芒的那个我,我冷眼看着她,听她喊着“一鸣惊人”。偶然,我也会摇摇头,感叹自己少不更事,竟许下这般大话。这一年啊,多少次,冰冷的试卷泯灭了壮志,深宵的奋笔消磨了雄心。我接受了,果真是秋风瑟瑟,摧枯拉朽!恰似门前枯水流!

直到做了那个梦。

我几乎是惊醒的,猛忆起那秋,那承诺,猛忆起你殷殷笑颜。那秋的枫叶零落声仿佛就在我耳畔,虽是谧夜已深,夕阳暖晕仿佛仍照拂我面。我背出了诗的下一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又是秋天,又是清晨。萧瑟?消沉?非也!新学期伊始,秋于我而言恰似一年中另一个春天。我在大操场中央站定,四周绿意未减,长空依然云积。抬头问天:碧霄可远?当击长空,直上云天!

今年的秋景依旧喜人,金叶掩映下的大校门,每逢正午便在阳光下璀璨。跨门,光影间恍若与一年前同样满怀期待的自己擦肩,我会心一笑,自言道:我和今秋的故事,才刚开始。

是的,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学生习作>>

重读唐诗

重庆南渝中学初2025届20班 陈纭可 指导老师 佘小涵

重逢故人,会因友谊而倍加亲切;重拾信念,会因坚定而勇往直前。那么,重读唐诗,会因熟稔而颇感枯燥吗?

暮色,斜阳。独倚栏杆,凭高眺远,便想到那垂髫之年就能倒背如流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酡红的落日脸颊半掩,青黛的远山依稀可见,天边的云霞由金入红,偶尔有几只归鸟卷着那云彩飞去,带着啼鸣,最终归入黑夜的沉寂。这是日与夜的时间转换还是明与暗的空间交叠?陶醉之时,滚滚黄河如脱缰之马,驰骋而来,浩浩巨浪裹挟漫天水汽,冲入海中,旋而悄然无声。这是动与静的交融,还是远与近的对话?震撼之余又腾升起那千古绝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似是哲理,又如诗人的呐喊,若黄河般归入历史的大海。酣畅!酣畅!

晨光,晓露。再诵起幼时不屑一顾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虽为白描,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是春旖旎的颜色。无“黄四娘家花满蹊”的壮观,亦无“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精妙,却勾勒出社甫心中的“春天”。恰逢安史乱平之后,诗人马不停蹄地回到浣花草堂。“黄独无苗山雪盛”的严冬已过,正是春天。西岭的雪笑开了颜,东吴的船升起了帆,诗人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不加修饰,甚至没想好题目——以绝句“草草了事”。而这春意,却在笔下绵延了千年。妙哉!妙哉!

午后,蝉声。儿时读遍李白,唯不解其浪漫。此刻,翻开泛黄的纸页,目光再次落在吟哦千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眼中所见是日光射入浮漾的水汽中,氤氲出无数道隐约的彩虹。是李白怀着兴奋的心情遥望瀑布,万千诗情蓬勃而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现实与梦幻在此刻交融,天上与人间在此刻凝合,他要望水如何从天上落入人间,又如何从人间流回天上,这便是谪仙人的浪漫。壮观!壮观!

回到最初,细细品味,平凡普通,耳熟能详的诗句变得不再平凡。或豪迈,黄沙百战穿金甲,荡气回肠;或婉转,犹抱琵琶半遮面,声声入耳。泣诉高歌、轻吟、呐喊,在诗意的栖居中回响不绝,传唱千年。它们也许没有题目,不知时间,甚至不明作者,然而都不重要——只要有冰心一片,投入唐诗的玉壶中,便是与美好相遇。幸甚!幸甚!

重读唐诗,不会因熟稔而颇感枯燥,只会因热爱而心生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