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新区: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走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路子

版次:002    2023年12月09日

长安福特厂区内即将投用的光伏项目

两江新区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工作座谈会

昨天,记者从两江新区生态环境分局获悉,作为全国首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运行一年来,两江新区依托生态环境管理大数据系统,优化创新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模式,帮助企业破解以前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环节多、效率低、费用高”难题,并从源头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数字化赋能审核机制

清洁生产审核是一种评估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的审核机制,通过对企业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提出并实施技术、经济、环境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促使企业改进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据了解,2022年12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同意实施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通知》,启动了56个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这些试点项目中,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试点项目有16个,涉及有色、汽车制造、建材、稀土、纺织印染等重点行业。而两江新区入选为汽车制造业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

“两江新区是重庆汽车产业的主阵地,正助力重庆加速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推动汽车制造业清洁生产审核创新有基础,也有优势。”两江新区生态环境分局局长郑阳华介绍,以生态大数据系统为依托,两江新区搭建了清洁生产审核平台,平台集成包括原辅材料、生产工艺设备、产排污等多环节数据,通过企业填报和信息抓取,大数据系统自动评审,提升清洁生产审核效率,减轻企业负担。

长安福特就是这一试点的受益者。“此前,我们因为申报审核不熟练,不专业,需要花费近10万元请第三方公司帮我们做清洁生产审核资料,但今年,我们连这笔预算都没做。”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重庆整车工厂环境及综合管理经理文静告诉记者,两江新区这一举措,实实在在为企业减轻了负担。

此外,审核效率也大幅提高。据文静介绍,此前在5年一次的清洁生产审核中,需要提前报预算,然后对第三方公司进行比价、招标,再让第三方公司熟悉企业并制作审核资料,最后对第三方公司的报告和方案进行评估、修改,而生态环境分局收到审核资料后,再进行人工审核。“之前,完成一次清洁生产审核至少需要半年甚至更久。”文静表示,“而今年,前后不超过半个月,确实方便太多了!”

便捷的背后,得益于两江新区生态环境分局经过数月的调研和总结,初步搭建起来的标准体系和评分细则。

两江新区生态环境分局总量科马伶俐介绍,目前清洁生产审核平台结合了当前汽车制造业国内外清洁生产标准、区域清洁生产现状,建立涵盖生产工艺及设备、资源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污染物产生、碳排放、产品特征、清洁生产管理共7项指标的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为平台自动审核提供量化支撑,为企业定性、定量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为了让评价体系更为科学,两江新区生态环境分局还在试点前期实地调研长安、赛力斯等整车企业和八菱、卡福等零部件汽车企业,并整合历年清洁生产审核报告,挖掘了150余项行业特性问题和共性问题,并借助智能算法和流程引擎,实现自动计算和评估清洁生产水平、自动识别落后工艺指标、自动适配清洁生产方案、自动生成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突破性变革传统管理模式

在长安福特厂区内,一组建设在厂房房顶上的光伏板正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而另一组安装在停车场的光伏板也正在调试准备投用。

这一项目正是企业为了减少碳排放,改进清洁生产方式的举措之一。

“清洁生产平台的审核结果显示,碳排放指标是我们的薄弱环节需要改进,由此我们加大了光伏发电的使用量。”文静表示,待光伏发电项目完全投用后,厂区的碳排放量将进一步减少,也能在本轮审核周期中获得一个较好的分数。

“长安福特改造完毕后,将相关佐证材料上传至系统,便可动态更新评分和审核结果。”郑阳华介绍,本次试点还将持续在传统清洁生产审核五年一审的管理模式基础上进行探索,根据企业清洁生产评分的高低,进行动态赋码,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

具体来说,对于评分较高的企业,无事不扰,降低强制性审核频次;对于评分较低的企业,加大监管力度,缩短强制性评审周期,确保其能够及时改进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此外,两江新区生态环境分局还将借助平台,建立企业清洁生产单指标排序和综合排序,帮助企业识别清洁生产薄弱环节,摸清行业整体清洁生产水平,推动企业间横向对比,引导企业开展良性竞争,自主提档升级,变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为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

另一方面,平台还集合了新技术推广、历年清审资料数据,建立了清洁生产问题清单和方案库,能够为企业提供可参考、经济可行、效益可达的清洁生产方案。

“目前,两江新区已编制形成汽车行业清洁生产审核量化评审指南,为企业通过线上平台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提供指导。接下来,两江新区将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评分细则和评审指南,持续优化平台,使其具有新区特色、可复制、易推广,推动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新区绿色发展。”郑阳华表示。

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实习生 牟琰

两江新区生态环境分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