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2023年12月13日
□李立峰
在一个烟云缭绕、如梦似幻的秋日清晨,我一头扎进《十年旅途》这本书中,一口气翻了百十页,分外过瘾。你永远不知道,打开一本书会有什么样的惊喜。书中第154页,意外发现一张澳大利亚邮票。搞不清,这到底是作者的,还是我哪天放进去的。
生活,就是这些小惊喜构成的。这张意外发现的邮票,迅速把我拉到了过去。在几乎淡忘集邮的当下,那是一段尘封已久的时光。
20世纪90年代,我当时正在读小学。那是一个乡村小学,无比闭塞。与外界唯一的沟通,便是书信。很多信,先寄到学校,由各自小队的孩子带回。那时,我第一次认识了一种叫邮票的东西。
一张小小的邮票,竟然让身处天南海北的人,鸿雁传书,互诉衷肠。
犹记得,当时的邮票,是中国各地的民居。看着邮票上的各式房屋,让我看到了大千世界的不同,激发了小小少年一探究竟的梦想。
当同学们纷纷收集烟盒折成三角玩时,我开始了集邮。当时,邮票极少。班里有个同学的哥哥在外地,不时寄信过来。我就特别羡慕,主动向这位同学示好,偶尔大献殷勤,甚至软磨硬泡,目的是要已经用过的邮票。
想不到,人生第一个爱好——集邮,就此开始了。
从信封上取下邮票,在温开水里浸泡,糨糊沾着的信纸便自动脱落。用纸巾轻轻擦干,放在白色书页里夹紧。第二天,邮票便变硬,完好如初。
那时候,满心期待有人给我写信。这样,就可以源源不断地集邮了。但是,没有。直到上了初中,爱好写诗,交了笔友,邮票才多了起来。
中学时,与天南海北的笔友书信来往数年,交流各自的学习、城市、风土人情、人生理想。小小的邮票,为我打开了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成为青春的见证,也成为筑梦的砖石。文学的种子,也由此萌芽。
那时候,集邮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渴望了解世界,渴望有朝一日抵达邮票上的远方。
集邮的爱好在大学达到巅峰。那时候,高中的小伙伴考上了不同城市的大学,大家天各一方。在清苦的求学时光,通过书信彼此激励,嘘寒问暖,让友情不断升温,延续一生。
当时,在古玩城,集邮是一种产业。在购书之余,购买了第一批不以使用为目的的邮票。邮册增长到几大本。
工作以后,电子邮箱盛行,书信就用得少了。如今,微信流行,书信退出了历史舞台。邮票变成了收藏品,通信的功能反而退居次位。
有一年,在观音桥购买龙年邮票,邂逅了一老者。听说我也集邮,他像发现外星人一样,两眼放光,热情地把我拉到一边坐下,把毕生的集邮所得倾囊相授。
通过与他聊天,得知邮友之间有一个圈子,来自天南海北,他们经常互赠邮品,其中门道令人叹服。看得出,老人作为毕生最大的爱好来做,沉浸其中。我能感受到,沉浸在一项终身爱好中,是何等的幸福。
那次结识之后,每年,我都会为孩子预购一本邮票年册,作为给孩子成长的礼物。年册记录了一年所有值得纪念的大事。邮册不再简单是一件商品,而是一种文化记载,更是一种档案和历史。而中外联合发行的邮票,既是一种宣传产品,也是一种合作方式。
对集邮兴趣的变淡,缘于与朋友的一次交流。他告诉我,听三峡古玩城朋友说,有孩子拿着父母收藏的邮票,以极低的价格出售,换钱后去打游戏。听完后我很伤感。原来,父母视若珍宝的邮票,在孩子眼里只不过是一件可以交换的商品,甚至不及游戏有趣。
那次谈话之后,我中断了预订年册的习惯,决定把集邮这个爱好深埋在心底。那些收藏了几十年的邮册,一直放在书柜的最下面,静默无语。直到今天,我发现《十年旅途》中的这枚邮票,给孩子分享过往的集邮故事。没承想,孩子表现出极大热情,迫不及待地开始集邮了。这张邮票,成为他的又一藏品。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孩子与邮票的结缘,竟然也是童年,也是小学。我仿佛又重温自己的童年,自己的青春。
我把邮票送给了孩子。孩子在翻他的邮册时,竟然意外地发现,消失了七个多月的儿童电话手表,就躺在邮册下面。(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