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庆当年为铜梁民兵团跳过芭蕾舞剧《白毛女》

版次:009    2023年12月14日

刘晓庆在电影《小花》中的剧照

走,赶场去(中间是刘晓庆)。

▲襄渝铁路西段会战结束后,发的纪念品搪瓷盅。

□胡卫民

50多年前,以铁道兵为主力,川渝各地民兵、学兵为协同,在机械化程度低下和缺乏的年代,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让中国“三横五纵”干线铁路网其中一纵全线贯通,沟通了我国西南和中南的铁路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铜梁县民兵团响应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风雨兼程,赶到四川达县地区(今达州市)各个县乡作业区。

在这条铁路的建设大军中,除了著名小品演员郭达曾在襄渝线陕西安康段当过修铁路的学兵外,还有后来成为电影明星的刘晓庆也是其中一员。她当时是宣汉县民兵团文宣队骨干队员,经常在各施工管理段巡回演出。

1

“早就听说,刘晓庆当影视演员之前,是四川宣汉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简称文宣队)的骨干队员,1969年,宣汉县组建了支援铁路建设的民兵团,同时,民兵团政治处组建文艺宣传队,刘晓庆能歌善舞,自然成了文宣队的台柱子队员。刘晓庆当时还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她经常下到民兵连体验生活,与男民兵一起搭油毛粘工棚,挥锹抡镐,肩挑背扛。业余时间,还向当地老中医和赤脚医生学医术,很快学会了扎针灸,值得我们学习啊!”笔者曾在原铜梁县永嘉区社教工作队驻村扶贫,该县原民兵团副政委、时任县委书记曾令锡下乡检查工作之余,与驻村队员闲聊中这么说道。

“真是不可思议,上世纪60年代的音乐学校毕业的中专生,刘晓庆不愿继续读音乐大专、本科也就罢了,与其他同学一样分到市(地区)、县(区)文艺团体才对口嘛!怎么会把她分到四川东北边陲的大巴山南麓的宣汉县城关农场去工作呢?”一头雾水的笔者近日在璧山区遇到刘晓庆在部队的同事郭文新时,充满疑惑地问道。

“刘晓庆中专毕业后,四川音乐学院的大专、本科已停招,组织上原准备把她分到达县地区宣汉县川剧团,但该团因为种种原因已撤销了,人事部门就重新安排她去城关农场工作,她只好拿着介绍信去宣汉城关农场报到。她当职工时,月薪20多元,她喜欢与附近知青点的高手能人交朋友,学会了日常医疗救护和中医扎针灸,那时穷乡僻壤的宣汉县医务人员紧缺,她就义务兼任了农场卫生员,同时,农场组建了文宣队,她的精力又放在了排练和表演节目上。宣汉县建立文宣队时,她被选中,不久,由于活泼开朗和业务出色,她还当上了分管女队员的副队长。宣传队为修襄渝铁路的宣汉县民兵团慰问演出期间,她被民兵团负责人看中,就借调到了该民兵团宣传队。后来,她在达县军分区文宣队时,我当时是跳舞的文艺兵和男兵班班长,刘晓庆是女兵班的班长,她演奏扬琴《欢乐的草原》和《毛主席来到咱农庄》时,观众无不群情振奋,我们在达县军分区文宣队共事了5年。”郭文新早已从重庆红宇精密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退休,面对笔者电话中的提问,他如数家珍地答道。

2

刘晓庆性格活跃,青年时期更是卓尔不群,浑身都是文艺细胞,吹拉弹唱跳样样都会,还能表演盛行一时的样板戏。很快被选为民兵团文宣队样板戏的主角。

当时,江津地区民兵师铜梁县民兵团第五营第二十一连(即邱少云民兵连),负责达县地区东岳公社道子山隧道前后两头对进的正面施工,在铁道兵第七师派来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们用手锤、手工凿子,开始打隧道,团里从各连抽调石匠出身的民兵组成石工连,负责把巨石、粗糙之石打成便于搬运、适合砌堡坎的条石、方形石和铺垫路基面的碎石子。

据今年91岁、时任铜梁县民兵团邱少云民兵连指导员的陈显辉介绍:“1970年1月,当时响应号召,组建了铜梁县民兵团,记得团长是李文祚、团政委肖师绪、团副政委曾令锡、团政治处主任张国芬,全团有5000多人,编成5个营,每个营下辖5个连,我在邱少云民兵连任指导员,邱少云的弟弟邱少华任副指导员。我们是全团的先遣连,团里授旗后,我们徒步十几天到达四川达县东岳公社,做好打通道子山隧道的准备。一年后,隧道打通时,宣汉县民兵团文宣队刘队长率文宣队到我们连工地巡回慰问演出。那时,我们怎么也想不到,在改革开放后,这个女子会夺得5次大众电影百花奖和1次中国电影金鸡奖,会成为四川人的骄傲,她当时还代表文宣队发了言。”

“刘晓庆很好学,她主动与我们铜梁县里评选的‘毛泽东选集学习积极分子’陈显辉等人交流学习毛泽东思想的体会,听说我是邱少云的幺兄弟时,她们演完节目休息时,就请我给她和文宣队队员们讲邱少云抗美援朝的故事。我还给她讲过1953年,我参加全国第三届赴朝鲜慰问团在朝鲜前线的所见所闻。”笔者多年前走访邱少华时,他这么回忆道。

3

1971年春的道子山工地上,宣汉县民兵团配合铁道兵第八师第四十团在川陕交界一带施工。该团文宣队组建后,近水楼

台先得月,刘晓庆虚心向铁八师巡演的宣传队学习《红灯记》等样板戏。据说铁道兵第八师政治部文工队欲招她当文艺兵,苦于当年的名额已用完而没有如愿。

“宣汉县文宣队的队员们身背乐器、肩挑道具箱,步行来到了彩旗招展的工地,他们都是附近知青多的城关农场文宣队和县川剧团挑选出来的文艺骨干,在早已为文宣队搭好戏台上,有一名看上去十七八岁的姑娘,在那里吊嗓子,尔后试唱《红星照我去战斗》《南泥湾》和试跳芭蕾舞《白毛女》,十分活跃。当时,我听宣汉县文宣队的王永玲队长讲,刘晓庆是四川音乐学院附中毕业,扬琴弹得丝丝入扣、出神入化,不晓得一个涪陵的小姑娘,怎么会到宣汉县农场来当知青!当时有一个从四川省川剧学校分来宣汉县城关农场的文艺男青年叫李贵森,与刘晓庆像兄妹一样,刘晓庆拉手风琴为李贵森的独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伴奏,当时与我们民兵团机关党员干部共同朗诵过毛泽东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和《七律·长征》。”几年前,笔者走访原铜梁县民兵团政治处主任张国芬时,她这么追忆道。

刘晓庆活跃在襄渝铁路西段会战线上是不容置疑的。

“当年民兵看了宣汉县民兵团文宣队的演出后,我们团的文宣队还组织了讨论,我觉得刘晓庆唱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中的片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唱得出神入化,可与电影《红灯记》中唱腔功夫媲美。大家对刘晓庆用扬琴演奏的《欢乐的草原》和手风琴演奏的《骑兵进行曲》评头论足,说她动作娴熟,张弛自如,看得大家连声叫好。演出结束后,演员参加了团里安排酒肉丰盛的招待餐,在食堂,与刘晓庆行酒令时,真有人喊出了‘刘晓庆,四川的妹’的经典划拳语。”时任铜梁民兵团一营教导员兼该团文宣队队长陈克普生前与笔者摆龙门阵时,这么说道。

据原铜梁县民兵团政治处电影放影组组长郑从仕介绍,“刘晓庆当时才十几岁,刚从学校毕业,从宣汉县文宣队抽到该县民兵团文宣队,据说她曾随四川宣汉县民兵团文宣队到过部队、工厂、农场、乡村和铁路建设的施工现场巡回演出,我记得当时她来铜梁民兵团弹过扬琴,那琴弹得悦耳动听;跳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一个片段独舞,舞姿特别美,跳得很投入、很专业,当时民兵们对芭蕾舞不懂,真是大开眼界,刘晓庆还未跳完,台下民兵们就不停地鼓掌,开心得把手掌都拍红了的。”

在襄渝线上鏖战的民兵,每天每个人都计工分10分,一分按3分钱计报酬,每天3角钱,由家乡的当地政府算给家人,他们自己每月每人可领到铜梁县政府发给的6块钱津贴。刘晓庆及她所在宣汉县文宣队的到来,广大民兵指导员犹如在精神上打了一顿“牙祭”(吃肉)。

据铜梁县民兵团文宣队的队员杨嘉林介绍:“刘晓庆所在文宣队达县瓦窑坝与我们团文宣队同台演出,她舞跳得好!我们文宣队当时由外号叫‘泡萝卜’的李永喜饰杨子荣,演了现代川剧折子戏《打虎上山》等戏。后来,铜梁县也派过文宣队来工地慰问演出,当时戴明、李永喜和我等演员结合工地民兵的筑路事迹,编排了兵味十足的小品和金钱板等节目,既鼓足了干劲,又活跃了气氛,还提升了士气,受到全团官兵、学兵及周边村民们的欢迎。另外,我们民兵团还有部分民兵在大成镇打隧道,刘晓庆所在的文宣队也去慰问演出过。”

4

刘晓庆从四川省达县(地区)军分区宣传队入伍,再到四川省军区文宣队,以及在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话剧团演歌剧《杜鹃山》后,被八一电影制片厂借调去拍电影,最后一炮走红,于1980年正式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圆了自己执着追求的职业电影演员梦。

一眨眼53年过去,当年生龙活虎奋战在襄渝铁路上的铜梁5000多民兵,有的到华蓥山挖过煤矿,有的从铁路上或回铜梁家乡后应征入伍,分到白山黑水、大江南北或雪域高原的西藏等戍守边关……

在走访年迈的老民兵中,当年刘晓庆到铜梁民兵团慰问时跳芭蕾舞剧《白毛女》的事,皆得到了原铜梁民兵团一营一连一排一班班长李大全、老民兵喻光福、原民兵团后勤组采购员曾令楷、原民兵团5连三排民兵陈正林等参加过襄渝铁路线西段会战的民兵证实。

(作者系重庆市铜梁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