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众多院士的读书之地 ●时人有言:在炸弹下教与学,不坚强都不行,为抗日而读,为复兴而专
版次:010 2023年12月14日
分校老传达室
维修后的分校传达室
柏溪分校旁的民国陆军二级上将于学忠住宅
抗战时期的柏溪校区
斑驳的老校舍
□姜孝德
每次乘坐轨道6号线路过九曲河时,我都要眺望柏溪。
柏溪,大概已经被人遗忘!抗战时,这里曾经是中央大学(以下简称中大)柏溪分校的所在地。
今日的交通实在是太方便了,乘坐轨道6号线,在九曲河站下,步行一会儿就到柏溪;乘坐公交车,在康庄D区下,步行三四里路也能到柏溪,尽管如此,有几人曾经前往凭吊?
柏溪,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柏溪,人才的摇篮;柏溪,重庆历史文化的瑰宝……怎么说似乎都不为过,然而,怎么说也都概括不了。
1
柏溪地名的由来
在距离渝北区大竹林镇上游约3公里的地方,一条名叫九曲河的小溪由东向西注入嘉陵江。在九曲河即将注入嘉陵江的那一段,从前被人称作柏溪。说起这名称的由来,真还有故事可讲。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9月13日,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同意位于南京的中大迁往重庆。由于校长罗家伦提前有准备,于是中大迅速将需要搬迁的器材、图书装进箱子,然后星夜兼程,火速迁往重庆。到10月初的时候,中大已基本搬迁完成,并且从11月起各个专业陆续在沙坪坝开课了。
1938年,中大招生之后发现学生人数激增至1944人(在南京时只有1000余人),学校已经装不下了。当时战火纷飞,日机时常飞到重庆来轰炸,人多了,可不是好事。于是,罗家伦赶紧向教育部请示建设新校区,另一方面,他派人出去寻找新校址。他对新校区有三个要求:一、离校本部不宜过远,可免管理及教师兼课困难;二、交通应相当便利,宁用水道,不经公路;三、地方应相对隐蔽。
几经选择,最终选定了中大嘉陵江上游30里地的一个地方,罗家伦视察后非常满意,就问:“这地方叫什么名字?”前去寻找地方的人一下子就蒙了,因为他们压根儿就没有进行地名调查,于是随口回答道:“没名字。”罗家伦朝四周郁郁葱葱的柏树看了看,又想了想,说:“就叫柏溪吧。”
有学生回忆道:“柏溪分校选址时就考虑到了防空袭的需要,这里三面环山、森林茂密,不易被发现。校舍建设时,互相都保持一定间距,学校对面的小山头,被学生们称为‘警报山’,因为每次防空警报一响,师生就往山里跑。”我2015年第一次去的时候,发现柏溪分校仿佛是在一块小盆地的中央,四周都是山,虽然不是很高,但也可以为柏溪分校的隐藏出一份力。
中大的请示很快就得到了批复,于是,分校火速开建。那时建校,非常简单,南竹为梁柱,竹筋夹泥为墙(重庆人称罩壁),上盖茅草,只要人多,几天就可以盖一幢,相对而言平整操场就要慢一些。有研究者统计,柏溪分校:“有房屋108栋,3个体育场面积8000平方米,可容纳近2000人上课,而修建这样一所规模庞大的学校,在周边村民的争相帮助下,只花了42天。”(《抗战时期中央大学的内迁与重建》)
经过无数人的努力,1938年12月4日这一天,柏溪分校终于正式开学。
2
大师名师云集地
当时,柏溪分校主要是大一新生在这里就读,而教师则多数是从沙坪坝主校来的,他们要上课时,就从沙坪坝赶来,或乘船、或坐轿、或步行,上完课后又返回沙坪坝。
当时中大的艺术系,聚集着一批中国一流的美术家,前往柏溪上课的有著名画家徐悲鸿、黄君璧、傅抱石、吕斯百等。徐悲鸿,大名鼎鼎。黄君璧,著名国画家,与张大千、溥心畲并称“渡海三杰”,他的画落款有“柏溪”的,有二三十幅。傅抱石,著名国画家、中国美术史家。吕斯百,著名油画家,徐悲鸿高足。
前往柏溪上过课的教师,文史方面有:宗白华,著名哲学家;汪辟疆,著名诗人、目录学家;顾颉刚,著名历史学家;朱东润,著名文学家、文学史家;柳诒征,著名历史学家;罗根泽,著名文学批评史家;李长之,著名文艺批评家、西方哲学史家;常任侠,著名诗人、艺术史家;魏建猷,著名历史学家;郭廷以,著名历史学家;吴恩裕,著名红学家;吴组缃,著名作家、曾任全国《红楼梦》研究会会长。
外语方面有:范存忠,英语语言家;叶君健,著名翻译家;蒋礼鸿,著名语言学家等。
数理化方面有:吴有训,著名物理学家;唐培经,著名数学家、统计学家;周鸿经,著名数学家。
柏溪分校还有一些“珍稀品种”的教师来授课:段续川,植物细胞学家;萧孝嵘,著名心理学家;刘后利,著名农学家;陆志鸿,著名金相学家;翁文波,著名地球物理学家。
3
柏溪高徒成栋梁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此话不假。在柏溪读过书而后成名的学生有哪些,我们很难一一统计,但我们可以找到其中的一些佼佼者。
朱光亚,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钱骥,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闵恩泽,两院院士,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
冯端,物理学界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坪,著名地球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尹文英(女),著名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颜鸣皋,金属物理学家,被誉为一代宗师,中国航空钛合金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良镛,著名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国锠,著名植物细胞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社普,细胞生物学家,实验胚胎学家和生殖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闻韶,著名水利和岩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傅献彩,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博士生导师。
钱谷融,著名文艺理论家,博士生导师。
刘起釪,著名先秦史专家,中国社科院首批荣誉学部委员。
曾卓,著名诗人,曾任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
王觉非,世界史专家,博士生导师。
赵瑞蕻,著名翻译家,最早将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翻译成中文。
聂华苓,美籍华人,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千山外、水长流》《桑青与桃红》等。
宗其香,著名画家,中央美院教授,以中国画绘夜色第一人。
李斛,著名画家,中央美院教授。
苏葆桢,著名画家,西南师范学院教授,人称“苏葡萄”,以画葡萄闻名天下。
岑学恭,著名画家,以画三峡闻名,人称“岑三峡”,三峡画派创始人。
王仲荦,著名历史学家,被誉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一代宗师。
……
1946年放暑假之时,中大迁回南京,柏溪分校的学生也随东归人流返回了南京。
人去楼空,曾经热闹非凡的柏溪一下子沉寂了,衰草纵横,野鸟四鸣,就连分校礼堂的门楣上也有鸟筑巢。听说,最先使用柏溪分校校舍的是青年中学,然而,查不到任何资料。1948年,当时的江北县利用柏溪分校的房子,创办了江北县师范学校。而后该校几经停与办,最后于1962年撤销。不久,有一支部队把这里当作营地,他们驻扎在此到1966年结束。1970年的时候,江北蚕种场搬了进去。1972年四川省教育厅决定恢复江北县师范学校,但此时的柏溪校舍已经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江北县师范学校最后不得不另择地方办学。2009年,柏溪分校所在地因建设需要,传达室保存了下来,因为那时,这幢房子已经立了文物保护碑了。
就是这么一间传达室,却意外地保存了中大的文化遗物。2017年,东南大学(前身为中大)校史馆的尹文老师专程前往柏溪分校探访,意外在墙壁上发现一首诗:《校园》“嘉陵江黑羊滩险,岸丘陵绿荫蔽天,校园依山而建,一百有五草堂,有三千青少年,茅屋里星火燎原。重视火种路,人语翩跹。打倭寇烈烈火炎。为抗日而读,为复兴而专,稀饭黑馒头难以下咽,寄意志,香杉粱柱翠竹丹炼。”历经七十余年,虽墙壁破,字迹淡,但有的句子直指人心,让人感动万分:“为抗日而读,为复兴而专”,一瞬间让人泪目。于是,他仔细辨识,小心翼翼将诗抄了下来!
4
奋发精神将永存
80多年过去了,曾经书声朗朗、人头攒动的柏溪,早已沉寂。然而,只要我们还知道柏溪往事,我们一样可以咀嚼当年的精神。
抗战之时,中大及柏溪分校如此兴盛,战火纷飞时还有人埋头读书,已经成了中国不屈的象征。
是的,正是怀抱为打败日寇而读书、为光复中国而读书的精神,当时的青年从四面八方考进中大。中大西迁重庆时,仅1000余人,至1946年时,已经发展到4000余人。学校没有被炸弹炸垮,而是在炸弹下长大了!罗家伦有一篇文章说:炸弹下,坚持办学;苦难中,坚持读书,受益的不只是当时。那么多“两弹一星”功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都是从柏溪走出来的。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