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隆关口西汉一号墓墓主身份初步确定 ○墓主生前颇有“大汉”风范,身高超过1.75米 ○墓中随葬品印证了2200多年前巴蜀交往密切

御史大人,别来无恙

版次:004    2023年12月16日

考古专家进行参观考察 据重庆日报

此次发掘出土的文物 据上游新闻

重庆武隆关口西汉一号墓考古发掘现场 据重庆日报

信立祥在接受记者采访 据重庆日报

超过600件漆器、木器、竹器、陶器、铜器等珍贵文物,刻有“二年二月己亥朔丙戌……”字样的木牍……本月初,重庆市武隆区新发现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墓葬吸引了全国的关注目光。

根据已出土的众多实物显示,该墓的下葬年代为公元前193年(汉惠帝二年)。这让它一举成为了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有明确纪年的西汉墓。仅过去了一周多,12月15日,从这座名为关口西汉一号墓的发掘现场传来消息,其墓主身份基本确定:御史。

发掘现场 汉墓未被盗扰破坏

据介绍,关口西汉一号墓的具体位置位于重庆市武隆区江口镇蔡家村乌江的腹地,是白马航电枢纽工程重点考古发掘点之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3年9月至今,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关口西汉一号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从该墓葬中已发掘出的文物中,既有漆器、木器等,也有带有文字的木牍等。更让考古工作人员惊喜的是,因墓内常年处于满水状态,且未被盗扰破坏,故椁室、木棺及随葬品均保存较好。

当时,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项目考古领队黄伟就表示,通过墓葬及其他出土器物的形制和规格,大致可推断墓主是当时类似大夫级别的中高级官员。“我们就联系了国家文物局,邀请中国考古学会等机构的专家前来重庆。一同为该墓葬的后续发掘保护提供专业意见。”15日中午,黄伟告诉记者,现场就是由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牵头,对墓葬的发掘进行了实地考察。

墓主身份

汉惠帝御史名“昌”

“我们初步推断他的身份是‘御史’……”黄伟告诉记者,这是基于从墓葬中发现的“告地书”(一种丧葬用具,即古人在丧葬活动中,为死者办理迁徙地下事宜而模仿现实生活有关迁徙文书写成的死人迁徙文书)上明确写有“御史昌”,来进行推断的结果。“昌应该是他的名。”

信立祥说,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如唐朝著名诗人韩愈就曾任该职。

“我们也期待可以找到墓主生前用过的印章,或是其他文字记载来进一步佐证。”黄伟说,接下来,相关专家还将认真听取亲历发掘的现场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报告等,以对该墓葬的下一步发掘给出意见。

这位“御史昌”是因为被派遣到巴郡工作才葬于此吗?信立祥认为,更大可能是“归葬”。也就是说,因“御史昌”的家乡在当时的巴郡,他才在去世后“落叶归根”的。

墓主生前

“大汉”身高超1.75米

昨日,白马航电枢纽工程地下文物保护成果汇报会暨关口西汉一号墓专家论证会在武隆区召开。论证会上,中国最早明确纪年西汉墓——重庆武隆关口西汉一号墓主人的身体情况得以进一步揭开。

黄伟说:他,身高超过175厘米,脚穿“44码”(27厘米长)鞋,肌肉发达,强壮有力。但是,因为人到中老年,他也患有骨质增生,可能还因为婴幼儿时期“营养不良”而患有贫血。

这些论断不是随口而来,而是根据墓主人的骸骨研究而得出。

考古工作者们根据保存较为完整的椎骨高度、脚部跖骨的长度,初步判断墓主人身高为175厘米以上。待骨骼修复后,对其他骨骼再次测量,可能获得更为准确的身高数据。

墓主人肢骨极为粗壮,显示其生前肌肉发达,粗壮有力,结合其175厘米以上的身高,墓主人生前应该是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身材匀称。

同时,在墓主人的棺椁中,还发现了两双“编织履”,“履”长27厘米,相当于现在穿44码鞋的脚,进一步说明墓主人身材高大。

墓主人残存的数枚腰椎和胸椎上都有程度不同的增生,左右跟骨也有增生。这一方面反映墓主人为中年以上的年龄,另一方面反映墓主人生前劳动或运动量较大,导致骨骼增生。

此外,墓主人可能存在贫血。他残留的牙齿釉质碎片上有类似贫血造成的釉质缺陷,应该与婴幼儿时期的生存环境差或营养状况差等有关。但还这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随葬品印证

汉初巴蜀交往密切

色泽明艳的漆器、造型精美的青铜器、雕琢精细的木俑……12月15日,信立祥说,一些漆器底部有“成市草”的烙印,意味着这些漆器是成都的漆器作坊制造的。同时也说明汉初经济在秦的基础上并没有停滞,一些手工业尤其是漆器制造业在成都仍然在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中,100多件漆器上有“成市草”等烙印或戳记。“草”通“造”,“成市”即指成都,表明这批漆器是由成都的市府管辖的漆器作坊制造的。“关口一号墓”内大量漆木器上烙印“成市草”三个字,在明确标明产地的同时,也证明这个建造在重庆的西汉墓内的不少随葬漆木器,是从成都专程采购而来。

巴蜀山水相连,地理坚实;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学理扎实;巴蜀人民亲如一家,情谊厚实。可以说,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关口一号墓”出土文物再次印证了“巴蜀一家亲”自古有之。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实习生 胡燕

花絮

考古专家焦南峰:

让我心生“嫉妒”

这个墓保存之完好

“关口西汉一号墓堪称中国陵墓考古的重大发现。”12月15日下午,在论证会上,陕西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焦南峰说。

为什么?

焦南峰如此解释:“41年来,我的职业生涯基本都在‘挖墓’。挖的墓,基本被盗掘过。被盗掘最多的一个墓,有482个盗洞。在武隆出土的这个西汉墓没有一个盗洞,保存之完好,让我心生‘嫉妒’,‘嫉妒’同行们的好运气。”

焦南峰说自己“挖了一辈子的墓”,一点都不夸张。自从担任阳陵考古队队长以来,他还先后主持了唐李晦墓、秦汉蕲年宫区、阳陵邑及秦公陵园第三次钻探等大型考古勘查和发掘工作。

让焦南峰“嫉妒”的武隆关口西汉一号墓究竟有多好?

焦南峰说,关口西汉一号墓没有被盗,时代明确,在重庆乃至中国西南地区来说墓葬级别很高。此外,这座墓葬出土文物数量很多,整体有600多件,相信随着出土文物的进一步梳理,这个数字还会增加。

同时,焦南峰还认为,关口西汉一号墓随葬品蕴含的文化元素是非常丰富的,秦、楚、巴蜀风格交融其间,是西汉早期巴蜀地区文化大进步的实证。

秦文化代表的漆扁壶、铜蒜头壶,楚文化代表的漆木器,巴蜀文化代表的铜鍪……焦南峰掰着手指一一数来,“三种不同的文化风格,在这个墓葬里完美交融。”

“事死如事生”是汉代人重要的丧葬习俗。因此,考古工作者们可以从这个西汉墓葬倒推当时的社会百态,进一步说明在彼时的重庆,多文化融会贯通的大一统局面已经形成。

鉴于关口西汉一号墓的重要性,焦南峰建议,将墓葬进行整体保护,同时加紧对墓葬的研究工作。

据重庆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