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寒潮,让救援黄金时间大大缩短

无论对于被困者还是救援者来说,低温寒潮都是巨大的考验

版次:003    2023年12月20日

12月19日,救援人员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进行救援。 新华社发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出动多支力量投入抗震救灾

救援队员正在一处倒塌的房屋前探查情况

“在低温寒潮天气下,地震救援的黄金时间会缩短至三分之一,正常情况下如果是72小时,极端天气情况下就只有24小时。”昨天,防灾科技学院副校长郭迅告诉记者,无论对于被困者还是救援者来说,低温寒潮都是巨大的考验。

积石山县海拔1735米—4309米,县城海拔2300米左右。过去三年,该地区12月下旬平均气温为-7.6℃,最低气温为-17.9℃。

郭迅解释,对于被困者来说,要忍受伤口疼痛和刺骨寒冷的双重考验,再加上没有食物和水的供给,能够支撑的时间非常有限;对于救援者来说,低温寒潮会导致救援速度大大降低,往往无法快速救出大量被掩埋者。

郭迅介绍,我国发生在低温寒潮天气下的地震不在少数,比如2003年的新疆巴楚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等,都是发生在天气严寒的时候,这也给当时的救援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此外,严寒和地震的叠加对于灾民安置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需要相应的安置房屋,还需要很多的防寒装备,尤其是在短时间内要全部完成。

近几日,积石山县气温较低,夜晚平均气温在-15℃左右,“现在天气比较冷,老百姓们的棉服棉被棉鞋比较紧缺,我们也正在筹措。”临夏州副州长李勇说,国家应急部和省应急厅正在调拨棉布帐篷,“我们筹措了一些炉子,但现在的重点是食物和衣物。”

负责此次地震社会应急救援协调工作的甘肃厚天灾害救援中心分队长汪多也表示,此次救援最大的难度在于当地的低温天气,西北冬季温差大,目前最低温在零下十几度,被困人员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加上地震发生在凌晨,很多人来不及躲避,一夜过去,情况很难预料。”

气象部门提示,近期震区气温较低,体感寒冷,紫外线强度强。救灾避灾人员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防范人体失温情况出现;应急帐篷内取暖需注意安全,使用明火时,谨防一氧化碳中毒。

此外,应急救援车辆要注意行车安全。汪多表示:“从兰州到灾区路况还是很好的,到达临夏段后,高速上有积雪和暗冰,救援车辆需要注意行车速度。”

预计未来10天,积石山无降水过程,冷空气活动较弱,天气以晴或多云为主,气温缓慢回升,最低气温-10℃至-14℃,最高气温1℃至5℃。

综合澎湃新闻、健康时报

通往重灾区的农村公路已全部抢通

交通运输部继续保持II级应急响应,截至19日19时,甘肃省、青海省震区的所有高速公路、国省干线通行畅通,通往重灾区的农村公路已全部抢通,救灾人员、物资、车辆可顺利抵达灾区。

地震灾情发生后,交通运输部持续部署抢通保通、抗震救灾、灾损评估、信息发布等工作,选派8名专家赶赴现场支援,组织协调中交集团等单位组建500余人的应急抢通队伍待命。开辟应急绿色通道、免收应急救援车辆通行费。

下一步,交通运输系统将持续做好抢险救灾有关工作,重点做好已抢通路段保通工作;尽快组织开展桥梁、隧道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检测监测、安全检查,防范发生次生灾害;做好应对地震抢险救灾物资、民生物资运输保障工作。据新华社

多部门增调第三批中央救灾物资

根据地方救灾需要,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前期已向甘肃灾区调拨9万件中央救灾物资基础上,向甘肃省增调第三批2.2万件中央救灾物资,包括2000顶棉帐篷、5000张折叠床、5000件棉大衣和1万床棉被。

据统计,截至12月19日17时,相关部门已累计向甘肃、青海两省地震灾区调拨中央救灾物资13.35万件,全力支持灾区做好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

鉴于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地震灾情严重,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将国家救灾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