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文学梦从1元钱稿费开始 积攒稿费20万元设立诗歌奖

从煤黑子到草根诗人

版次:009    2023年12月20日

人物介绍 唐刚,重庆奉节人,生于1952年5月,笔名星河,奉节县夔州新诗研究会名誉会长,唐刚诗歌基金理事长,《中华诗城》主编。著有诗文集55部。2017年中国新诗研究所“中国新诗百年庆典诗作”评选,被评为“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诗人”。曾获2006~2007中国首届网络文学节诗歌类二等奖、中国作家协会“长江颂”全国游记散文征文三等奖等数十次诗歌、散文征文奖。

第二届诗歌奖的部分获奖者

第二届诗歌奖颁奖现场

□陈显涪

中华诗城重庆奉节县,出了个诗痴唐刚。一个平常的夔门汉子但他那平常的身躯里,却有着一颗并不平常的心。

重庆有媒体日前刊登一则消息:第三届“唐刚诗歌奖”开始征集诗集,主奖奖金6000元。一石激起千层浪,褒扬声四起。其实,唐刚诗歌奖并非始于近日,2019年和2023年已连续举办了两届。

奉节素有千古诗城之美誉,自古以来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王十朋等历代诗人墨客在此留下众多诗篇。如今,痴迷诗歌的唐刚更给这座诗城增添了新的亮点。

1

农家子弟的艰辛文学路

唐刚是奉节县税务局的退休职工,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因母亲读过几年私塾,从小就教会了他许多唐诗宋词,因此他自幼酷爱古诗词。他写诗,可以说是跟着母亲走出了第一步。

1970年,初中还没有毕业的唐刚因为家贫,早早进了工厂。他做过很多苦活,采过矿、挖过煤。业余时间里,他开始自学文化知识,并不断读书、写诗,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因为有写作的特长,他渐渐成了当时厂里的笔杆子。1975年,他从井下调到车间办公室,当上了会计兼文书,后来还当过车间主任。1989年,还是因为写作的特长,他调到了奉节县税务局任秘书。2012年,他年满60岁退休,如今已71岁。

唐刚说,由于对诗歌的热爱,他拿出20万元设立了诗歌基金,全家人都很支持,这给了他不少的底气。

2

1元钱稿费开启写作之路

唐刚发表的第一首诗叫《我的诗》,发表在当时的《万县日报》副刊,稿费1元。

尽管只有1元钱稿费,但也使他振奋不已。这之后,唐刚便一发不可收。几十年来,他在《青年作家》《星星诗刊》《诗刊》《人民日报》《青春》,以及中国台湾的《世界诗叶》《诗世界》《秋水》等报刊发表诗歌近2000首,创作了55部诗集和散文集,正式出版13部。为了写作,他吃过不少苦,但他凭着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他已写下上万首诗歌。2013年,他的散文《瞿塘听潮》曾入选《中华活页文选》高中一年级版课外读物。退休后,他写的回忆录名字是很接地气的《从煤黑子到草根诗人》,这本记录他过往生活艰辛与写作曲折之路的回忆录,读来禁不住让笔者热泪盈眶。在他走过的几十年人生之路中,有饥饿的童年,粗笨的农活,沉重的苦力,挖煤的艰苦。这些经历丰富着他的人生,他也用诗,抒写着人生和诗歌的梦想……

著名诗人向求纬对唐刚的人生经历颇为感慨,他说:“唐刚是我多年的文学朋友,我亲眼看着他一步步走过坎坷的文学之路,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生的道路跌跌撞撞、摸爬滚打,尝尽了人间百味,但他在任何境况下,都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3

用20万元稿费设立诗歌奖

1981年,热爱诗歌的唐刚得知了一个消息,茅盾先生决定用自己一生的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这一消息让他深受触动和启发,当时他便萌生了要用自己一生积蓄的稿费,设立“唐刚诗歌奖”以回报社会的想法。

唐刚告诉笔者:“如果不写诗,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因为爱诗而写诗,因为写诗而得稿费,得了稿费就要感恩诗歌,回报诗歌。”从那时起,回报诗歌的梦想种子就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那年,他28岁。

1988年,在一次诗友聚会上,他首次公开了自己准备“用一辈子稿费”设立诗歌奖的想法。1991年,他拟定出了“唐刚诗歌奖设奖初步方案”。2008年,奉节一位热爱诗歌的朋友,在一次诗友聚会后,当着唐刚的面问他:“你说要拿出10万元稿费设诗歌奖,怎么至今也还没有结果?”唐刚说:“兄弟,你放心吧,我说话是算数的!”

诗友的话,让唐刚加快了设立诗歌奖的步伐。唐刚说:“我当时就想,10万元做基金是不是太少了,我要把基金目标定到20万元,准备积蓄的稿费达到20万元时就设立诗歌奖。”他甚至把在单位上编写史志获得的稿费以及其他收入,也拿了出来。

为尽快实现梦想,他笔耕不辍。2014年,一年当中他就创作了五部诗集,写下1256首诗歌。2015年,唐刚积蓄的稿费已接近20万元,于是在2016年元旦,他在新浪网正式宣布,用自己40年来发表文学作品的全部稿费20万元,设立永久性“唐刚诗歌奖励基金”,以奖励中国的优秀诗人。

4

设奖是回报诗歌感恩诗歌

唐刚是1995年就加入四川省作协的老会员,也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还曾担任过奉节县作协副主席,获得过2017年“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诗人”称号。他当年宣布设立诗歌奖,受到了海内外网络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在第二届诗歌奖颁奖现场,《星星》诗刊主编、著名诗人龚学敏致辞时说道:“奉节是一座诗城,多年来唐刚虽身处奉节这千年古城,可心系着中国的新诗。并且,以一己之力为诗歌助力,为奉节增光。这些,都让我内心产生着由衷的敬意。”

为什么要设立诗歌奖,唐刚告诉笔者,他是因为爱诗而写诗,因为写诗而获得稿费,“设立诗歌奖,就是要回报诗歌、感恩诗歌。”

奉节被称为千古诗城,这也是促成唐刚设立诗歌奖的原因之一。他说:“设立诗歌奖,就是想为具有诗城美誉的奉节打造出一张新的诗歌名片,让诗城更加名副其实。”

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四十年来,唐刚获得过多少稿费?他说:“到2019年4月,我已创作新诗9000余首,收到包括诗歌、散文、歌词以及新闻报道等各类稿费三千多笔,稿费接近20万元。所有稿费在家人的支持下,分文未动,一笔笔都记录在稿费登记簿上,有案可查。”2017年,他甚至这样对媒体说:“如果到2019年首届颁奖时,稿费还达不到20万元,那么我就将用退休金补足2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唐刚的诗歌奖从设立之初,就得到了当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一路绿灯,使诗歌奖得以顺利问世。

唐刚诗歌奖首次面向全球华语诗人发出征稿启事是2017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收到了国内及海外226部参评诗集,经过初评、复评、终评,2019年5月10日,首届唐刚诗歌奖成功举行颁奖活动。

2019年,唐刚诗歌奖再次发出征稿启事,海内外华语诗人竞相参与,近一年时间,收到186部参赛诗集。经过诗坛大家评审,2023年5月20日,第二届唐刚诗歌奖颁奖活动又成功举办。

逐梦40年,圆梦已古稀。从1981年暗自“狂想”到2019年公开颁奖,唐刚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70多岁的退休老人。

笔者问他,一个诗人应持有怎样的写作理念?唐刚说:“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把笔触伸向社会,伸向现实人生,应对世间万物存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写出的诗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