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午睡和天天午睡的小朋友
版次:012 2023年12月20日
大家小时候一定都有被父母催着睡午觉的经历吧?小孩子的精力总是很旺盛,有的孩子能一直睡好几个小时,有的孩子却根本不愿意睡午觉,一整天都精神饱满。午睡习惯上的差异大概率也会延续很多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近日国外一项研究表明,孩子不愿意午睡并不是因为孩子“年龄小”,问题其实与大脑结构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在针对同龄儿童的认知测试中,研究者发现与习惯性午睡的儿童相比,不经常午睡的孩子认知能力更强,记忆表现更好。
婴幼儿期睡眠模式过渡
从呱呱坠地开始,人类的睡眠过程就伴随着大脑和记忆的发展而有着不同的睡眠转变期。研究表明,刚出生的婴儿每天的睡眠时间最多可达20个小时,因为频繁需要养育者的喂养,新生儿的睡眠分布在多个睡眠时间段,即处于多相睡眠阶段。在4到6个月大的时候,婴儿的夜间睡眠会与日间小睡出现差异,但多相睡眠依然存在,除了夜间睡眠段以外,还有三个或者更多的小睡时间段。
9个月大的时候,婴儿的睡眠模式会变成三相睡眠,由两个日间小睡时间段和一个夜间睡眠段组成。在刚出生的前两年,婴儿的上午小睡会逐渐消失,发展成为午间小睡和夜间睡眠两个睡眠段。年龄在13-15岁的儿童则普遍会出现向成年人的单相夜间睡眠模式转变。
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的孩子在睡眠期的转变年龄和过渡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睡眠转变期能够折射出大脑的成熟和记忆的发展历程,不同个体之间的睡眠差异也就相应地与各自的大脑结构发展密切相关。
不爱午睡的孩子大脑更成熟
人的大脑之所以能够学习和记忆,主要依赖于包括海马体和新皮层在内的脑区网络。
大量的动物研究表明,午睡期间,与学习事件有关的海马区记忆会激活,也就是说,睡眠可以起到巩固短期记忆的作用。刚出生的时候,婴儿大脑的不同脑区尚未发育成熟,学习和记忆的能力都不强,一天中需要多次睡眠来不断巩固记忆。随着大脑不断发育成熟,脑内新皮层区域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海马区最初形成的短期记忆会在新皮层区得到巩固,能够更有效地对抗遗忘,我们学习和记忆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在针对同龄儿童的认知测试中,研究者发现与习惯性午睡的儿童相比,午睡次数较少的儿童对听到的数字序列记忆时间更久,所记词汇量也更大。实验结果表现出不经常午睡的孩子认知能力更强,记忆表现更好。为了对上述认知测试实验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研究人员以海马亚区的体积大小为指标,进一步探究了在记忆的早期形成和稳固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的海马体与儿童的认知行为表现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研究的所有4-8岁儿童中,海马亚区体积较小的孩子会有较好的记忆表现。基于此,研究者推断不爱午睡的孩子的认知表现更好,可能是由于他们的记忆存储更有效,海马亚区体积更小,不需要依赖频繁的睡眠来巩固海马区的短期记忆。
综合上述所有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午睡习惯性与大脑的成熟程度有关,大脑更成熟的孩子分布式皮层之间的联系更强,能够更有效地存储记忆,海马区作用减弱,从而减少了内平衡睡眠压力在体内的积累,所以不需要频繁地午睡来巩固记忆和疏散内平衡睡眠压力。据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