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夜面馆 升腾烟火气

版次:003    2023年12月22日

大学生杨毅,在老蒋面馆打小面调料。

“来一碗小面”。这是每天早晨,我们重庆人光顾小面馆,最常说的第一句话。

重庆小面,已经成为大家最喜爱的早餐种类之一。

这几年,重庆小面的“角色”在不停地演变、转换。比如,它以特有的魅力,正在抢占夜宵份额。

连日来,记者探访重庆“夜面馆”的经营状况发现,“来一碗小面”,正在成为夜宵习惯。

据统计,重庆小面馆目前有9万余家,变成“全天候”和24小时服务的在增多。目前正在举办的“新重庆小面50强评选”活动,就有不少参赛面馆为24小时面馆。

对此,面邦食代重庆小面联盟创始人、重庆小面推广大使吴寅东说:“一家家重庆小面馆生生不息,承载着众多创业者的艰辛与梦想,升腾的是城市烟火气。”

探访1

老面馆“竹”风格

第二店选择海外

12月15日,深夜12点。经历白天的喧嚣,城市也开始静下来。

但在南岸区长江村的丁阿纸面馆,晚上12点,却是生意最好的时候,这里是周围居民的“深夜食堂”。

客人三三两两进出。10来辆跑夜班的出租车司机,像在解放碑附近出入口等客一样,自觉地在小面馆门口的马路上排成队,按顺序接载客人。

“天冷夜深,街上行人少,这里生意好,干脆在这里等算了。”出租车司机小马说,他每次来这里,等不了多久,就会有一单生意。

丁阿纸面馆可谓一家名副其实的重庆老面馆。店老板石笠介绍,20世纪70年代末,他爷爷在巴南老家石板街上作搬运工。由于住所临街,工友都习惯在他家附近聚集等活。工人们累了饿了,石大爷经常煮一碗面条给他们吃。久而久之,老人的面条出名了,有人建议老人干脆开一个小面馆。石大爷经过简单的准备,仅有30来平方米的“石头面”开张了。由于味道不错,加上石大爷仗义仁厚,吃过他家面的人,都夸味道好。

老家拆迁后,从爷爷、父母手中接手“石头面”的石笠,将面馆迁到现在这个地方,24小时营业。由于“石头面”这一商标注册不上,他和合作伙伴便将店名改为现在的丁阿纸面馆。“丁阿纸”为当地人称呼知了的谐言。

“爷爷生前告诉我,作料是小面的灵魂,一碗面条全凭调料提味儿。”石笠说,他至今按爷爷教授他的“秘方”做面,目前品种主要有香辣面、牛肉面、尖椒鸡面等。

“面馆有这么好的口碑,我们要感谢的哥的姐,是他们口口相传,让我们的生意更好了。”石笠说。

小面馆很有特点,装修风格突出“竹”:店面用的是竹门头,室内主要设施是竹桌、竹椅,室内饰物有竹节人、竹蜻蜓、竹风铃等,室内坚硬厚实的护墙板为船木加工而成。石笠说,他爷爷十分喜欢竹,而竹文化又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庆许多地名中都包含竹元素,竹节人等还是非遗文化。门店凸显“竹”风格,就是要传承爷爷勤劳、有担当的品行和面食技艺,弘扬巴蜀文化。

这几天,小店的合伙人于超等人正忙着在泰国的芭提雅开分店。作为一家老面馆,开了几十年一直坚持“独家经营”,为何第二店却选择开到海外?石笠笑称,几年前,一名泰国华侨来渝旅游,吃了店里的面赞不绝口,对店内的竹节人也十分喜爱。为此,临走时他还特地赠送了对方两个竹节人。没想到,两年后,这名客人竟联系他,称有“地球村”之称的泰国芭提雅,华人华侨多,喜欢重庆“红汤”面食的人越来越多,小店如去那里开分店,生意准好。此后,他和合作伙伴多次去芭提雅考察,最终决定“走出去”,将二店开在芭提雅,将巴蜀文化、重庆小面文化带到泰国去。

石笠说,在泰国开店有诸多要求,比如泰国本地人至少占股51%,一个中国人要带4个当地人就业等。芭提雅的分店正在装修。将于明年3月开业。虽然面临很多挑战,但他很有信心。

探访2

“无门”面馆很有名

11平方米雇员8人

12月18日,深夜12点。

由于气温陡降,夜间上街手脚会冻得发僵。

在江北区北城天街汇乐奇世界旁,有一家不起眼的小面馆,它就是江北有名的网红面馆“老蒋面”。

由于临近观音桥步行街,这里可谓夜市一条街,都市潮流与烟火气在这里交融共生,面馆、烧烤、咖啡,各类夜市门类齐全。

小店面积小,老板在店门口又支了6张桌子。虽然已是深夜,不时有人哈着气,搓着手落座,一边喊“老板来一碗面”,一边数落着天气的寒冷。

在最里面的一桌,几名年轻男女衣着时尚,边吃边笑。店老板尹先丹悄声告诉记者,近年观音桥步行街活跃着上百名网络主播,他们中间不少人是这里的常客。

“一碗面,两代人,四十年。”说起面馆历史,尹先丹有些自豪。他说,面馆是他和好友蒋川合开的。老蒋面始于20世纪80年代,为一名叫蒋宗文的老人所创,是当时有名的重庆小面。蒋川为蒋宗文的“关门弟子”,也深得老人真传。

老蒋面讲究古法技艺,在重庆小面特有的香辣上,追求香而不糊,辣而不燥。小店特色为麻辣面、豌杂面。

小店室内面积大约只有11平方米,可却雇有8名店员,两班倒。无疑,没有大而稳定的客流,是养起不起这么多工人的。

忙的时候,老板蒋川会自己挑面。“挑面最重要的是把握好火候,也很有技巧。”蒋川说,挑面入碗,最好是“折三折”入碗,这样的面相最好看。

店员中有一名叫杨毅的年轻小伙,他是一名才毕业的大学生。他说,大学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找到蒋川学艺,打算以后自己开面馆创业。

“没想到,一碗小面,里面有那么多门道。”杨毅说,在学习过程中,蒋师傅毫不保留地传他技艺,并很认可他。因此,他被师傅留下来,帮着打理面馆。

杨毅的月收入达1万多元。他说:“小店24小时营业,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时间。累是累了点,但师傅待人好,薪酬也不错,我会好好干下去。”

说起小店特色,店老板尹先丹笑道:“我们这个店,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门。”

虽然是开玩笑,但他的话是真的,小店的确没有安门。

尹先丹说,小店面积小,如果安上房门,影响出入。考虑是24小时营业,于是他们便一直没有安门,从开业至今,小店也没歇过业。

探访3

这面馆有点“嗨”

白天不开晚上开

12月19日,凌晨2时许。

位于南岸学府大道的5味风面馆,与众不同:它白天不开,晚上开。

真没想到,在这么寒冷的深夜,竟有这么多人在这个设施简单的面馆,排队吃面。

从凌晨两点到两点半,半小时里,排队人员一直在20人左右。面馆5名店员,十分忙碌,挑面师傅额头冒汗。面锅里升腾的热气,与寒气交融,瞬间雾化,在牌匾的灯光下,一缕缕地散开去。

店老板王琴,30多岁,麻利地打着调料,一边招呼着客人,一边协调其他店员的工作。她几乎是用“手感”在把握调料的分量、比例,手法娴熟、精准。

王琴介绍,她老公是彭水人,十多年前来重庆闯荡。他们进过厂,打过工。为了补贴家用,夫妻俩晚上就在路边摆夜摊,卖小面。

眼看生意越来越好,8年前,夫妻俩租下现在这个30余平方米的门面,开起了面馆。

因为老顾客大多是夜间客人,夫妻俩一合计:走差异化经营,把老顾客稳起,面馆白天不开,晚上7点半至第二天早上6点为营业时间。

面馆的“秘方”,是他们摆摊时摸索出的两种辣椒为主的混合调料,面馆主打香辣面和糊辣面。

由于肉、蛋、油和调料用材好,慢慢地,小面的口碑越来越响,成为网红面馆,收获了不少回头客、外地客。

“每天晚上客人都是满的,特别是周末,生意更好。”王琴透露,小面馆一晚要卖300来斤面,一晚营收上万元。而客人中,邻近的居民不多,大多数为稍远的主城居民、慕名而来的网友、外地旅客等。

花钱租下的门面,为什么不把白天好好利用起来,让效益最大化?

“钱没得赚尽了的。”王琴笑道,他们晚上通宵营业,白天又要采集材料等,实在是忙不过来。为了保证质量,白天不开晚上开,从8年前开店至今,他们一直坚持着这种模式。

“开店容易,守店难。”这是王琴最深的感受。她说:“干餐饮挣的是辛苦钱,我们虽然白天不开门,但实际上几乎是全年无休,很多人吃不了这个苦。”

说起家庭,王琴眼睛红了:“这8年,是赚了点钱,但最亏欠的是自己的两个孩子,我们陪他们的时间太少了。”

重庆晨报记者 杨圣泉 见习记者 陈红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