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卖巴红苕的 那些日子

——一个草根诗人的谋生手记

版次:009    2023年12月25日

□陈维宣

将红苕放在锑锅里煮熟,加入红糖,放入铁锅里翻熬。成品巴红苕的苕糖全部熬了出来,糊在上面晶亮透光。用筷子夹起,糖成蚕丝状,色泽红亮。把一锅红苕放在蜂窝煤灶上,装进长一米多、宽80厘米的铁皮推车,满锅红苕有30多斤,大街小巷叫卖。这正是当年我推车叫卖巴红苕的真实写照。

1

单位解体,我下海卖巴红苕

总是伴随着熊熊烈火/早出晚归/为每一个早晨增添温暖/为每一个黄昏增加亮色

——陈维宣《卖红苕的人》

兔年末尾。一觉醒来,气温骤降,肃杀的严冬寒风刺骨。每当此时,耳畔就响起隆隆的推车声,眼前炉火熊熊。推车沿街叫卖的日子,花甲之年仍历历如昨,灼烧伤口幸福地疼。

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那时的我30来岁,虽矮小却怀着一身抱负。1977年参加高考,成绩上线却因“成分”无情刷下。后来连续考两次仅差一分。未来渺茫,患上严重抑郁症,长期失眠,大脑似乎爆裂,生不如死。曾苦想过轻生的各种方式,又努力寻找活下来的途径,最终生存战胜了死亡。后来,我顶替父亲进入当时的荣昌搬运公司当装卸工,同时也有了家庭。上班第一天就挑着150多斤重的煤炭上火车,慌乱中连人带筐掉入1米多高的车厢。

20世纪80年代初单位解体,此时正值冬天,家里焖巴红苕吃,顿觉做巴红苕生意肯定能赚钱,我遂决定“下海”实践。

卖巴红苕的主意打定后,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准备工作。

买回生红苕和蜂窝煤灶,请人用铁皮敲制了一辆一米多长的推车。车做好后,我一直想着车上该做点什么广告,才可能有轰动效应呢?此时,电视台正在放映七品芝麻官,我心中一振,这不正是卖巴红苕最理想的广告词吗?于是急忙来到莲花街瀚墨装饰部,老板谢文仲是荣昌剧团的下岗人员,他依照我的方案,在推车两边各画了一个花脸的七品芝麻官,下面写上“不如回家卖红薯……”几个大字。铁皮推车做好后,一路上许多人围拢过来赞不绝口:“这个广告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买红薯!”

第二天,我推着炉火熊熊的一锅红苕出发了。小推车碾在大地的隆隆声,如我发出走向新生活的宣言,一路上巴红苕的香味伴着热气远远传送。小推车很快被人紧围,买红苕的人多得大大超出我的预期。

巴红苕不同烤红苕,特别香甜柔软。许多人买后会首先把冻僵的手捂暖,然后再吃进嘴里,边吃红苕还边欣赏车上的芝麻官广告,点头连称:“好好,意味深长。”一位顾客还曾笑着问我:“你过去是当官的?”我也笑着回答:“不是,只是想当官,却没有当官的命啰!”

2

边卖红苕边写作,我成“红苕诗人”

我奋力睁开眼/目光拓出一条路来/明媚的世界/灿烂了脉搏的节奏

——陈维宣《梦》

每天卖完红苕回家,和老婆数着钞票,心里的喜悦滋味无以言表,仿佛自己就是那香甜的巴红苕,在冰天雪地沸腾燃烧,把温暖和甜蜜带给人间。

巴红苕生意,也大大改变了我家的窘况。经济渐渐宽裕了,娃儿读书也不愁了,虽还远远谈不上富裕,但对孩子,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峰儿,你是穷人的孩子,但老爸要让你享受富人的待遇。”我深知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我想千方百计把孩子培养成才,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内力灌注给儿子,让他来完成老爸未竟的事业。这样的教育方式,收到了明显的成效。正如焖出一锅出色的巴红苕,孩子身体健康、成绩优秀,初中参加奥赛获奖,高中保送巴蜀中学,争气的孩子后来考上南京大学。当时,费翔唱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正走红,于是邻居就给孩子取名“一把火”,他也算是我这个红苕诗人的代表作吧!

凡有空余时间,我就读书、看诗、写诗,那热情不亚于煮红苕的火焰。我写道:“红苕上舞蹈/如炉火般疯狂/我不相信上帝的/只相信红苕的质量”。一次,当城管把摊贩撵得鸡飞狗跳时,我竟岿然不动沉浸在诗词里,如躲进梦想的小楼。小推车被扣了,第二天拿50块钱取出来。红苕车三进三出,自己也被老婆的吵闹磨起了耳茧。但这些都无所谓,我把老婆的吵闹看成她在朗诵我的诗歌。虽然这样能一时化解矛盾,但也助长了她唠叨的性子,大半生的日子就这么唠叨过来了。有时,我觉得这样也还是挺幸福的,这不就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意境吗?

当时,荣昌报社记者廖伟,以《吟着诗歌卖红苕》为题,把我卖巴红苕的事报道在重庆一家报纸上,随后美国一家知名报刊转发,更让我名声在“美”了。

有了“红苕诗人”的头衔,我的诗作常常见报,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一些关注。一天,我正在五福桥头边卖红苕边看书,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走过来问我:“你是陈维宣?”我问他啥事。他说:“这几天你不要走远了,穿整洁点,中央电视台要来采访你。”中央电视台要来采访我?我觉得是听错了,但管他的,还是要准备一下嘛。可是,第二天,第三天……一直没音讯了。好在我是个马大哈,很快就把这事忘了,犹如做梦一样。

3

信心十足,我去重庆卖巴红苕

我庆幸而欢呼/才发现两手累累血痕

——陈维宣《拔河》

到重庆做生意最先并不是卖红苕,而是与朋友做电视购物。我把红苕业务交给老婆,然后信心十足地奔赴重庆,似乎看到了更加辉煌的未来。可是,因缺乏经验,生意很快就做死了。这下该咋办?怎么向家人交代?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一股火苗从心底蹿了出来:干脆我在重庆卖巴红苕!

接下来开始考察市场,发现重庆的巴红苕比荣昌贵了不少,于是在临江门街边找到一个地摊商贩进行商谈,终于说服对方合伙卖红苕。这个摊贩在临江门住家,他租了一间屋子给我住宿并兼煮红苕的工作间。合作方式是我负责制作,他负责售卖。开业那天,早晨6点不到,我就焖好了一大锅巴红苕,足有60斤,请了两个棒棒抬下20楼。冒着热气的红苕十分诱人,3元一斤,巴红苕不到三个小时就一售而空。可一看账单,竟没有几个钱,我知道这是被房东暗地里抄了腰包。但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所幸没把制作秘方泄漏给对方,于是又开始了天天做噩梦的日子。

重庆已是火热的夏天,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红苕不能卖了。一天,在解放碑看到陈川粤食品集团的招商广告,蓦然来了灵感:何不把荣昌的红苕、黄凉粉、桐子粑和卤鹅集中一起,在重庆开个铺子,取名“荣昌小吃荟萃”?带着这个念头,我清晨跑步来到朝天门码头,听到两江激浊扬清的潮声,埋头写起了方案。方案一气呵成后,投给了陈川粤公司行政办。第三天便接到执行经理的约见电话,他肯定了我的思路,聘请我加入。但我没有编制,无住宿,工资也较低。思虑再三,我还是选择继续卖巴红苕,独闯一片天地。我决定冬天把老婆接来重庆,在工商大学旁租个房子,卖巴红苕和桐子粑。

可就是这一次的决定,彻底结束了我卖巴红苕的生涯。

4

熊熊炉火,永远燃烧在我心中

在雪地里/只要保持一种心境/就有无限的暖意

——陈维宣《悟》

老婆来重庆的头一天,我打电话告诉她行车线路,可急性子的她听到一半就把电话挂了。第二天,等了许久不见老婆身影,我双眼跳不停,心想今天难道要出事?等到老婆现身,见她一脸愁眉,知道大事不妙!她哭着说:“下车时被骗子设套,把所有的存款都骗走了!”

没想到,报纸上说的骗子丢钱搞诈骗的倒霉事,竟然砸在了我的脚上!老婆哭诉说,下车时她正找人打听工商大学在哪里,抬眼就看见一个人从身上掉下一个包,她好奇地捡起来,见里面是一坨钱,上面是一张100元的票子。这时,来了一个妇女对她说“不要作声,我们到那边巷子去看有好多钱,各分一半”,而一位四十岁开外的中年男子则急匆匆跑过来问捡到包包没有,女子马上把包包交给男子,男子大呼少了钱。第一次到重庆的老婆哪见过这种阵仗,当时就吓得浑身打抖。对方威胁她拿出了存折,然后坐上对方的面包车到银行把钱全部取走了。

我颤抖的手拿着这张空存折,那种绝望的感觉似乎要把自己和天空撕碎!我回答老婆的第一句话,也是第一次对她说的伤心话就是“我们离婚吧!”我心里明白,虽然我从未伤害过她,也从不想伤害她,但心里长期的压抑已到了极限。见老婆嚎啕大哭,心软的我又一次被宿命征服了:存折没有了,一切成了泡影,理想化为了噩梦。醒来要面对的,是如何买回家的车票,以及如何找人借钱应对今后的生活。

从这一天开始,我便郑重地向我的卖巴红苕生涯告别了。但那熊熊的炉火一直燃在心中,烘烤着未来的每一个雪季,让我保持前进路上的热情。

所幸,儿子从南京大学毕业后有了很好的事业。儿媳是她高中同学,北京大学毕业。两人十年马拉松恋爱,结婚后生下一个乖巧聪明的女儿,后来儿媳又考上北大的博士。老婆从孙女出世到现在,就一直辛苦地帮着儿子带小孩。现在孙女上了小学,老婆也已在成都待了7年,成了“老成都”。

而我在荣昌守着老屋,孵化诗歌。遗憾的是,我们的巴红苕事业最终没能继续下去。尽管如此,冬雪里焖巴红苕的熊熊火焰,永远不灭地燃烧在我心中。

(作者系重庆市诗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