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人教三个学生的乡村教师:

让孩子们继续讲好下庄故事

版次:004    2023年12月27日

彭淦和父亲与学校里的学生

在黄平用挖掘机挖出的那片空地上,很快建起了新校舍。现在里面唯一的老师彭淦,是下庄第一批走出去的大学生。在同一批考生中,考上大学的只有两三个——求学不易。

彭淦进城去大学报到那天,站在父辈修的“天路”最上头,回头眺望山窝里小小的村庄后,转身走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第一次到大城市,这位少年的心情只能用“震撼”来形容。大学毕业后,彭淦顺理成章地留在成都,入职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

2018年的一天,彭淦突然接到爸爸的电话:“村里一位老师退休了,下庄的孩子面临缺教师的尴尬。”

彭淦爸爸已代授了一段时间的课,但力不从心,于是想到了儿子。没想到,彭淦立马应允下来。“我上学那会儿已经特别辛苦,但至少还有老师教导。下庄需要我,我必须得回来!”

带着打好包的行囊,彭淦再次站在了“天路”顶端——当年的石子路已硬化成了水泥路。和他一起教课的,还有他念书时的老师张泽燕,这个教龄44年的老教师,也是下庄村很多村民的老师。

回到学校,彭淦发现自己念书时黑板上写的那两行粉笔字还在。小时候和同学们一起反复诵读的声音,再次回响起来:大人流血修路为我们,我们读书为下庄的明天!

“以前,不知道‘明天’代表什么。长大后才知道,下庄的明天,就是要由我们一起去创造!”

彭淦先是尝试担任数学老师,看到孩子们成功掌握新的知识点,他格外兴奋——如同当年的自己。“他们眼里都在发光!”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让彭淦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使命。而当他课间端起茶杯喝水,发现杯子上不知何时被贴满可爱的卡通贴纸时,又被孩子们浓浓的爱感染。

夜晚,在一堆温暖的篝火旁,老教师张泽燕跟他聊了很久,“我觉得你很适合当老师,特别是咱们下庄,太需要你这样的大学生了!”火光中,张老师的眼神充满期待。

彭淦决定,留下来。

张泽燕去年2月退休了,他放心地把接力棒交给了自己的学生。

“天路”把当年的彭淦带出大山,如今这条路又给予了他无穷无尽的力量——每当遇到烦心事,或压力大时,彭淦会独自从“天路”顶端一直走下来。

修路时的情景在他脑海中一遍一遍浮现:黄会元在修路时牺牲,其父老泪纵横,却又坚定无比地支持继续修路;毛相林问大家还修不修,所有人一起紧握拳头,挥动手臂,“修,必须修!”他们说:“只有把路修通了,我们下庄人才能摆脱贫困,后辈才能享受到更广阔的天地!”“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

走完“天路”,一股力量又充满彭淦的身体。“这条路都能修通,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随着下庄村的发展,越来越多村民把孩子送往教学资源更好的中心校或外出求学。目前教学点只有三个学生。但彭淦说,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在,他这个当老师的就绝不会懈怠。

“走出大山,是为了反哺大山。”彭淦期待自己的学生们能多了解山外的世界,更能在学有所成后建设家乡。在他看来,不甘落后、不等不靠的“下庄精神”,将会以新的形式在下一代下庄人身上流淌延续。“我会给学生们讲下庄的故事,就像张老师讲给我听那样,学生们以后也会继续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