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7 2024年01月01日
□徐峰
随着冬天的到来,年味就近了。
年是中华民族最为看重的节日,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朝历代和几千年的积淀,有着浓浓的、独特的味道。
年味儿是乡愁。俗话说得好,“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无论身份怎样,都有家乡情结,家的那头总是依恋着家的这头,都借逢年过节回家,看看难离的老屋,尽尽久违的孝心,谈谈人生的际遇。家的这头,牵挂着家的那头,盼着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家一聚,瞅瞅那消瘦的脸庞,拍拍柔弱的肩膀,尝尝家中的佳肴。年之将至,人们总是要“穿新衣、过大年”,都要借此机会为自己或家人添几件大衣夹袄、貂皮羊绒、长裤短裙的,慰劳慰劳辛苦的一年,把最为美好的一面展示给新年。
年味儿是美食。儿时的歌谣记忆犹新:“红萝卜,咪咪甜,看倒看倒要过年,细娃要吃肉,大人没有钱。”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要吃上一顿满意的油荤,只有等到过年。年的味道儿是从冬天的刨猪汤开始的,寒冬时节,一年一度的杀年猪呈现了餐餐美食,那一盘盘油澄澄回锅肉,一碗碗亮晶晶的滑肉片,一碟碟嫩嫩的炒猪肝,一钵钵的白菜血旺,一盆盆香浓浓的大骨炖萝卜,激发了人们的味蕾,引得四里八乡亲友纷纷前往,大快朵颐地饱餐一顿。
刨猪汤后开始张罗熏腊肉、做香肠。腊肉是西南地区的特色,川味儿广味儿都盛行,腊制肝腰心舌血豆腐一样弄点。进入腊月(农历十二月)年味更浓,腊八粥排在最前面,一般的枣子枸杞八宝粥,养生的瘦肉皮蛋粥,奢侈的海鲜鲍鱼粥,竞相登场。过了腊八便是年,人们开始筹备年货了,开始张网打鱼捞虾囤小池里,以备年饭用,以寄望年年有余的传承,或红烧、或清蒸、或干煸、或油炸,各式烹调满足不同的口味。
年味就是那喜庆。过年都要贴春联、窗花、福字,春联格式不一而同,从简短四字联到纷繁九字长联,从自己书写请人代笔,到印刷贴金,无不洋溢着年的喜庆。讲究的人家还要挂大红灯笼,牵七彩灯带,客厅饭厅甚至卧室都会挂上中国如意结或生肖吉祥物,把屋里屋外装扮得流光溢彩,喜气洋洋。
年味儿就是拜访。大年初一就要祭拜祖坟,人们早早地就奔赴老家或公墓的坟地,或献上鲜花贡品,或烧些香烛纸钱,或倒杯老酒,或燃些烟草,不免唏嘘唠叨一番,仿佛与先人们叙旧。大年初二,便走亲访友,一般都携家带口从长辈或长者家开头,送些礼物礼品,不免又山珍海味地吃上一番。看看长辈的身体康健,见见多年未曾谋面的亲戚,谈谈自己近年的变化,加深亲人间的情感。农村家族大的、亲戚多的拜访也不是容易的事,少的走到元宵节,多的走到正月尾。民间才有:“拜年拜齐二十八,酒也老来肉更腊”“二月春草起,正是拜年时”的说法。新时代都简化了,或表亲不拜年,等到满十、婚丧等大事才走访,或只让晚辈走访长辈,长辈就免走晚辈,或隔年走访一次等新做法。这样既简化了繁缛负担,又没淡化亲情,还便于年轻一辈有更多时间工作创业。
总之,年味儿是香浓的,时代是美好的,生活是幸福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盛经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