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7 2024年01月01日
□唐安永
寒冬腊月,朔风阵阵。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想起儿时的一首童谣:“娃娃,娃娃,你别哭,到了冬天就杀猪。柏枝熏出腊肉来,腊香飘荡千家户。”重温童谣,舌尖上弥漫出了家乡腊肉的香味。
我的家乡位于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地,至今保留着淳朴的民风——年底杀年猪时,今天你家请我吃饭,明天我家请你吃饭。仿若整个冬季都被浓浓的乡情团团围住。
家乡的人们,至今也仍保留着熏腊肉的民俗。
为了让猪肉保持鲜味,家乡的人们沿袭用柏树枝将年猪肉熏制腊肉的传统习俗。这样的熏腊肉即使放上一年半载,仍旧色泽鲜红,肉身干爽,油而不腻,风味独特。嚼在口中满口生津,齿颊留香。
腊肉的制作过程颇为复杂和考究。屠户完成宰杀后,乡民们首先将肉进行炮烙,炮烙的方式很多种,有的油炸,有的火烧,也有的用烙铁烙。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直到去净猪肉皮上的猪毛以及猪皮焦黄为止。然后,炮烙后的肉,必须一块一块地分开摆放,直到猪肉完全变冷,大约一天时间。再是,等到猪肉的皮层回潮后,用菜刀将附在猪皮表面的那层焦糊去掉,直到裸露出金黄色。腌,则是制作腊肉最为关键的一步,如果把握不好要领,做出来的腊肉就会散发一种怪味,还会在短时间内烂掉。乡民在反复地实践中总结出来一套经验,腌制腊肉最完美的办法,必须要把肉上的骨头完全剔掉,因为骨髓容易变质。在腌制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不沾生水,这也是决定腊肉品质上乘的关键。然后,把炒热的盐均匀撒在肉的表面,分层装入瓦缸或木缸,并用塑料布封严缸口,大约十天后,选择晴好天气将肉放在太阳下,直晒到肉上没有一点水分。
熏制时,乡民们有的将晾晒的肉挂在灶前,有的在室外搭建一个简易的棚子,找来些柏树枝进行熏烤。约需十来天时间,腊肉便做成了。一排排整齐熏好的腊肉,不仅黑黄色泛着油光,看见就让人垂涎三尺,还是广袤农村中一道道靓丽的风景。闻一闻,浓烈的腊肉香味已经直钻心肺。若是煮熟,轻轻咬上一口,肥而不腻,瘦不塞牙,那独有的奇香定会让你吃得酣畅淋漓,念念不忘。
细心的乡民们,会将熏制出来的腊肉分门别类:猪脚肉、腊排骨、五花肉、猪尾肉、腊香肠、腊肝、腊腰、腊肺、腊肠、腊舌等。乡民们的吃法也很多,炖、炒、煮、蒸,还可以做成不同类型的火锅……它独特的香味,一直飘荡在我记忆的长河里。
家乡的腊肉,不仅是自家餐桌上的佳肴,还被视待客、送礼的珍品。比如腊猪脚肉,就是专门用来款待贵宾的,每逢有贵宾上门拜访,热情好客的乡民定会从灶前上取下腊猪脚,或与萝卜干,干洋芋块,以及自制的红苕粉条一同炖上,香而不腻、瘦而不柴的腊猪脚肉,再加上醇香的苞谷酒,一边讲着知心话,其情其景不醉自醉了。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出务工的乡民也越来越多,每当他们离家外出之时,都会为其带一些腊肉到异乡。劳作之余,吃上一顿由家乡的阳光晒透、家乡的风吹干的腊肉,心里便满是温暖。这既是承载着家乡亲人的美好祝福,也是一个家庭紧密相连的纽带,能让异乡落寞与孤单的乡民深深地感受到浓浓的乡情。
时下的腊肉,已算不上什么稀罕之物,却随着时间的迁移和演变已成为一种乡愁、一种情怀。它独特的香味不仅陶醉了千千万万在外务工的乡民,也新奇了大江南北不同籍贯不同年龄的友人,更铭刻在我记忆和味蕾的深处。
(作者单位:重庆市奉节县明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