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山曾是古巴国与蜀国分界线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这座山号称“天下灵” ○山上鸡鸣,山下邻近三县均可听到,故有“鸡鸣三县”一说
版次:010 2024年01月03日
□兰梦宁
“山深风物美,秋日更宜人。云锁千年寺,峰环一片茵。檀香清肺腑,碑刻载经纶。自古钟灵秀,禅心涤垢尘。”癸卯晚秋,笔者偕文友再次登临龙多山,膜拜名山,洗涤心灵,即兴打油一首。龙多山以古城寺庙、摩崖造像、石刻题记和自然风光浑然一体而饮誉巴蜀。
1
山如蟠龙
曾是古代巴国蜀国分界线
据清乾隆《合州志》:“龙多山,在州西北一百里,委蛇如蟠龙,故名。”清道光《蓬溪县志·山川》载:“龙多山,县东南二百里,接合州界,绵亘深远,峰峦秀拔,为蜀名山。”
合州即今之合川。龙多山位于重庆市合川区龙凤镇与潼南区龙形镇的接壤处,主峰在合川境内,海拔624米。其山北有一巨石,中部断裂,自古为巴蜀分界线。据载,唐宋时期,龙多山属合州赤水县辖境,立于巨石上,可眺望重庆潼南、四川武胜。山上公鸡啼鸣,山下邻近四围之三县村民均可听到,故有“鸡鸣三县”一说。清嘉庆三年(1798年)在山上修建了龙多山寨。龙多山寨有四门八个山头,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对应永镇门、瑞映门、太平门、迎恩门,城门都修建在绝壁之上,有着“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迄今城寨虽毁,遗址尚存。
据著名史学家张森楷编纂的《民国新修合川县志》载,龙多山八景曾称誉一时,自古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龙多天下灵”之美誉。龙多山八景即:鹫台献瑞、飞仙流泉、怪石衔松、晴岚绕翠、黄龙吐雾、赤城旧迹、横江白练、群峰堆翠。明嘉靖年间,合州知州刘士逵远眺龙多山得诗一首《远眺》云:“凫舄三年降,龙多百里程。久怀灵鹫胜,频上钓鱼城。霜堆枫叶下,秋色晚山横。北望凝目处,浮云障帝京。”此诗道出对“鹫台献瑞”的眷念。灵鹫台旁祥云弥漫萦绕,朦朦胧胧,真有云从脚下起,瑞气身边来,一幅天然画稿。而每至深秋,黄菊铺满半山,远远望去,宛若蜿蜒的黄龙。秋雾在山间缓缓升起,城楼佛像,尽在虚无缥缈间,构成一幅神秘虚玄的“黄龙吐雾”混沌画面。龙多山所在地原为赤水古城,迄今仅剩遗址,古韵悠远。龙多山下,江波浩淼,烟浪横江,如诗如画。
2
石刻碑林
精妙绝伦镌刻历史印记
为遍览风物,我们驱车转至永镇门,进城往右转,便到了东面的二岩。在长达1000米的峻峭二岩上,至今仍保留着自唐咸通以来,数以千计的摩崖佛像,众多的题刻珍品让人应接不暇。
据介绍,龙多山现存摩崖造像94龛,造像1742座(含千佛龛),碑林题记93通。1946年,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杨家骆、傅振伦所著《大足石刻图征录》称:“合川多唐代造像,龙多山跳珠洞咸通五年弥勒佛龛,其最早也。”位于二岩长廊中的千佛龛由唐代咸通五年(864年)合州赤水县主簿赵行捐造,刻浮雕迭坐佛像1000余座,每尊高约0.10米,弥勒佛龛高1.08米、宽1.05米,内存佛像19座,半浮雕,造型丰硕,衣褶流畅,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态。据考,千佛龛比世界著名的大足宝顶石刻还要早320年,为龙多山摩崖造像最早石刻,雕刻精细,形象生动,是重庆地区众多千佛崖造像中建造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龛。
二岩吸引古往今来众多墨客骚人前来游览。在二岩摩崖佛像之间,有大量的文字碑刻。据《龙多山碑刻选》:龙多山现有石刻91块,保存较好、字迹清晰的有53块,有《天宝年题记》《知县程公政事记》《张夫人梦佛记》《龙多山题记》等佳作名篇。这些精妙绝伦的碑刻作品,更为古老而神奇的龙多山,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3
道佛并存
“和合”文化的完美体现
据《合川县志》记载:西晋永嘉三年(309年)有四川广汉仙人冯盖罗在龙多山上炼丹,一日全家17人巨石上飞升仙去,从此龙多山就闻名于世。后人称此为“飞仙石”。后人在飞仙石附近修建了冯仙祠,即如今的玉清宫,宫里仍供奉着冯盖罗的塑像。
据被誉为“缙云才子”的重庆人、宋朝进士冯时行的《龙多山鹫台院记》载“山负于一道宫,三佛刹,而鹫台为之冠”,由此足以可见,龙多山上道佛两教并存。据考,一山有道佛二教并存的现象,在全国实属罕见也。据清光绪《合州志》载:“武则天称帝时曾‘钦敕’山僧在龙多山上建放生池。唐玄宗时山僧曾‘奉旨醮祭’。”足以彰显龙多山在宗教界的崇高地位。放生池面积约1亩,此放生池是武则天在位时所建的最大放生池。近视,平湖如镜,农家房舍倒映在水中,彷佛水底迷宫,令人飘然神往。拾阶而上,远眺放生池,浩淼的水天一色,青螺浮水,白鹤低飞轻掠池面,泛起涟漪。
龙多山的西面为道教区域,东面为佛教区域。龙多山上道教兴胜的历史,要比佛教久远数百年。
据山中道观居士介绍,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数万名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虔诚地扶老携幼,登临龙多山,香客、游客像一条矫健的长龙自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他们有的在“飞仙石”登高远眺,有的在“七步弹琴”踩着节奏听悠扬的琴声,有的掬一捧山泉入口……
4
龙多胜景
且看文采飞扬之诗词歌赋
据《合川县志》记载,唐末,孙樵被山间瑰丽景色深深吸引,乘兴撰写了脍炙人口的《龙多山录》,以浓郁的激情和洒脱的笔触记叙龙多山的位置、山势、轶闻、胜景和游览的真切感受,再现了龙多山的雄伟、神奇。《龙多山录》构思奇绝、词采飞扬,后被收入《蜀中名胜记》。
龙多山胜景,引来五湖四海之朝拜者、文人墨客,留下灿烂的诗文。
《龙多山次冯使君韵》是宋代诗人白丙所作诗词之一,诗文曰:“今日相逢慰别颜,获参后乘访龙山。古仙已去灵踪在,杖屦寻幽喜共攀。”赞美龙多山的灵秀。
宋朝诗人彭应求《龙多山》诗:“一望东川尽数州,依崖泉石更清幽。不辞挹月披云卧,揽取山房一夕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并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明朝诗人何悌有《龙多山》诗一首:金风荡暑孟秋时,信步登临赏夙期。千里江山供远眺,百年台殿尚新规。龙归洞府妆经早,燕污袈裟出定迟。远约明年二三月,重来宝地乞蹲鸱。
乾隆年间贡生、合州人刘泰三有《游龙多山》诗一首:一日驱驰百里程,翠微深处踏云行。烟开鹫岭飞丹阁,雾散龙山耸赤城。石乳香流泉滑滑,松风响动鸟嘤嘤。凭高不阻登云路,好待前溪月色明。
清朝进士、曾任合州知州的胡德琳有《望龙多山》诗:云门昨夜雨初过,涪水新添几尺波;一片白云飞不起,隔江山色认龙多。
清朝诗人姚孔镔《游龙多山》有诗一首:立马春风意黯然,山余石径草芊芊。咸宁碛古名犹在,淳祐碑残字不全。池上游鱼依密藻,殿前鸣鸟下寒烟。僧家亦有沧桑变,人事何堪忆往年。
“无边画稿随心染,一脉人文待君传。”远离都市的浮华与喧嚣,龙多山的清新静宁让你释怀,山中的唐砖宋瓦、摩崖题刻讲述着无穷尽的故事,期待你的聆听。
(作者系重庆市合川区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