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01月04日
巴蔓子墓
□余周城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人类社会交往行动的普遍精神,也是人类共同生活的通则。没有诚信,人无以立身,国无以立本,社会无以存续。因此,诚信之于我们的生活,有如呼吸之于我们的生命。
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庆府。渝中,孕育了重庆这座城市的根,是重庆的母城。那么谈及诚信,重庆渝中肯定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深入挖掘城市内在的诚信文化内涵,对于当下传承城市文化基因,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塑造城市文化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湖广会馆:商业诚信的高地
在母城渝中,就有着这样一座建筑,它不仅赓续着中国百年徽派建筑的文化美学意境,更传承着中国古代商人“重信轻利”的诚信精神之光。它,就是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位于渝中区东水门正街4号,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扩建。会馆占地面积8561平方米,包括湖广会馆(又名三楚公所)、广东公所、齐安公所(又名黄州会馆)以及江西会馆、江南会馆部分遗迹。明清时期,由于长江独特的交通优势和地理条件,这里八省通衢、商贾云集,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而诚信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奠基石,已然在商人群体中扩散开来,成为商人约束自身的一种价值准则。那时,大量流传的谚语、对联反映了商人对于诚信的追求,“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货是草,客是宝”“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仁义经商,义财方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生意没有回头客,东家伙计都挨饿”“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人无信不立,店无信不开”“诚招天下客,信纳万家财”等等。
商人们开始主动营造自己的诚信形象,其中,湖广会馆作为当时重庆商人的聚集地之一,以诚立馆、以信立业,即以诚实为基础、以信义为教条,尊重他人、互助共同发展。在诚信文化的支撑下,湖广会馆成为了一个充满和谐、友爱和互助的大家庭,也成为了重庆地区两湖、两广商人的羁绊。在这里,他们坚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能够共同度过困难,并取得更大的成功。
时至今日,当我们追溯重庆这座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时候,湖广会馆作为商业诚信的典型代表,也有它的一席之地。它见证了清代重庆繁华的商埠历史,铸就了重庆商人诚信忠义、包容创新的核心品质,对当下城市商业发展有较大借鉴意义。
巴蔓子墓:公民诚信的大德
诚信的最高境界是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是大德精神的直接体现。一个人如果能够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命运上升到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上,才是至高无上的诚信表达。战国时代,有这样一个人,死后被两国按照上卿的礼仪安葬,并被后人赞曰:“刎颈高风悬日月,存城旧事邈山河”,缔造传奇一生。他,就是巴国将军——巴蔓子。其墓,俗称“将军坟”,又称“巴蔓子墓”,坐落于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渝海大厦下方。在2000年的时候,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东周末期,巴国将军蔓子求楚国出兵平叛内乱,许诺以三座城池相谢。乱既平,巴蔓子不忍国家割让城池,“乃自刎以头授楚使”,请向楚王致歉。楚王感动,“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亦以上卿礼葬其身”。道光年间,万县训导龚珪《巴蔓子墓》有句云:“信固不可失,城尤不可与,身不妨碎城当全,身碎定当残垒补”。巴国将军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成为巴渝大地传颂千古的英雄壮歌,并被后世誉为“巴民族之魂”。
文脉弦歌不辍,城市生生不息。湖广会馆、巴蔓子墓是渝中诚信文化的缩影,更是融入巴渝人民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它彰显着城市的价值品质,诠释着城市的特色,更传承着城市发展的文化记忆。
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在文化传承中推动社会治理,在城市更新中弘扬诚信之光,定能为渝中诚信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提供新支撑。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文化旅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