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后接着中招乙流偶有发生

乙流和其他感冒有什么区别?怎么治?

版次:008    2024年01月06日

近日,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流感监测周报》,统计显示,乙流毒株占比出现了大幅的上升。

记者走访了重庆中心城区多家医院,近段时间,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患者比例确实有所增加,很多患者对于乙流都有些陌生,“都是流感,有啥子不一样吗?”

4日一早,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一楼的输液大厅里,就已经有不少家长陪着孩子到这里治疗。

儿科门诊内,家住渝北照母山附近的齐女士带着正在发烧的女儿来看诊,“一周前才出院,哪个晓得又开始发烧,又是烧不退。”看到女儿烧得发红的脸,齐女士万分焦急。

儿内科主任李雪梅调出了孩子的病历,看到上面写着女孩一周前因甲流病毒混合感染入院治疗的信息,又看了看孩子出院记录,给孩子认真查体后,她对家长说,“做个乙流病毒检测吧,可能感染了乙流病毒。”

“不可能不可能,流感上次出院前就检查好了的,现在咋个也还有抗原哦?”齐女士连连摆手,“是不是上回没好完?”李雪梅认真解释,“甲流和乙流虽然都是流感,但是病毒是不一样的,是有可能接连中招的。”

齐女士带着孩子出门检查,李雪梅又开始为下一位小患者问诊。齐女士女儿的检查结果当天上午出来了,确诊乙流,孩子再度入院治疗。

“这段时间,我们医院接诊的乙流患儿的比例确实明显增加,不过像这种甲流好了接连中招的还是少数。”李雪梅回忆,虽然是少数,但近段时间也偶有发生。根据统计,重庆市妇幼保健院的乙型流感阳性检出率从2023年10月的2%上升到了12月的20.79%。

问 答

记者:甲流和乙流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

李雪梅:甲流和乙流都是流行性感冒,只是感染的流感病毒类型不同。

乙型流感(简称乙流),是由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甲型流感(简称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典型的临床症状都是急起高热、头痛、肌痛、全身不适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乙型流感还可以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也较常见。

两者的抗病毒药物主要都是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用药区别不大。

记者:得了甲流短时间内还会感染乙流吗?

李雪梅:会,家长不要以为患了甲流后就不再患乙流,其实不是这样的,最近临床发现患甲流痊愈后接着就又出现乙流感染的孩子也不少。

记者:乙流和一般的感冒有什么区别?症状有哪些不同?

李雪梅:乙流与一般的感冒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1)致病微生物:乙流的致病微生物是乙型流感病毒;而普通感冒则大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引起,部分由细菌感染导致。

2)症状:乙流起病急、症状重,主要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以高热为主、全身肌肉酸痛无力、头痛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咽痛、咳嗽等症状。

一般的感冒症状相对较轻,主要以鼻咽部症状为主,如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较少出现高热及全身症状。

3)传染性:乙流的传染性相对较强,容易在家庭、学校、幼儿园等发生群体传播;普通感冒的传染性相对较弱,出现群体传染的可能性较低。

4)治疗:乙流可以应用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这些特效抗病毒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用一些退热药物等改善症状的药物。普通感冒以对症处理为主,如退热止咳,目前普通病毒性感冒无特效抗病毒药,细菌性感冒可以加用抗生素。

记者:乙流什么情况下可以在家治疗,怎么用药?

李雪梅:乙流(乙型流感)可以在家中治疗的情况包括:

1)症状较轻:患者咳嗽、喉咙痛不剧烈,无持续高热等,没有严重的呼吸困难或者身体虚弱等症状。

2)自我护理能力:患者有一定的自我护理能力,能够在家中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休息,不需要特别的护理和照顾。

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和其他对症药物(如退热药、止咳药等)。需要注意的是,抗病毒药物最好在发病后48小时内开始使用,能更有效降低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记者:乙流哪些情况需要尽快求医?

李雪梅:以下几种情况应尽快前往医院就医:

1)高热:体温持续高于39℃,并伴随寒战、头痛等症状。

2)严重咳嗽:咳嗽频繁、剧烈,影响到日常生活。

3)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困难,甚至出现口唇青紫等症状。

4)胸痛:可能是流感并发症导致,如肺炎等。

5)严重乏力:感到极度疲劳,无法正常活动。

6)严重呕吐、腹泻: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

7)其他症状:如意识不清、抽搐、持续的喉咙疼痛等。

如果你家宝宝的症状较为严重,或者您无法确定自己的宝宝状况是否需要就医,请尽快联系医生或前往医院就诊。

记者:孩子感染乙流后,可能同时感染其他呼吸道疾病吗?乙流好后,短时间内还会复发吗?

李雪梅:孩子感染乙流后,有可能同时感染其他呼吸道疾病。因为乙流病毒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使身体虚弱,容易感染其他病原体。

乙型流感愈后有可能会复发:乙型流感的复发可能是由于病毒变异、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引起的。

新重庆-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