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重庆民歌征服了全国观众 开国上将王震将军亲自为她颁奖
版次:009 2024年01月10日
当年发行的周小惠演唱特辑
□陈显涪
周小慧是我在重庆文化宫的工人合唱团唱友,那时我唱男中音,她唱女高音。
第一次认识,是在一个春暖花开的上午。那天是工人合唱团活动日,重庆很多业余声乐爱好者都来到了文化宫。我听见练音房里有一个很特别的歌声传出,那声音说是天籁之音也不为过,高亢、嘹亮、穿透力强,更有一些麻辣烫韵味的重庆元素。我感觉,唱歌的定是一个重庆妹子。
穿透力如此强的声音,自然引来了大家的评论,记得现场有一歌者评价说:“这是大本嗓!”大本嗓究竟是褒还是贬,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位歌者后来考入四川音乐学院。再后来,这个“大本嗓”还获得了1986年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CCTV电视大奖赛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届大赛上,成功推出了董文华、毛阿敏和韦唯等日后国内歌坛的著名歌手。
1
业余歌手的大嗓门
周小惠原籍重庆潼南,1954年出生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曾在八中就读,并从这儿考上了文艺兵。她从小喜欢唱歌,嗓子好、音量大、声音甜美。她当过兵,转业到地方后,先在重庆测试仪器厂当工人,后调入重庆电视台文艺部当音乐编辑。尽管当了音乐编辑,但人们还是叫她业余歌手。
周小惠的声乐辅导老师名叫史贤文,是重庆歌舞团的演员,曾在林俊卿的声乐研究所学习过,所以“咽音”门徒认为周小惠也是“咽音”弟子。“咽音”是一种比较高深的唱法,比如用呼吸的气流气柱唱出渐强渐弱的声音线条,整个音域发出含有咽音的混合音等。
周小惠得奖后,业界大佬都认为她应留在北京深耕,认为她在声乐上会很有前途。可她当时已有家庭,所以没把唱歌当回事,只当成了业余的喜好。她的老公尹飞,我也认识,是一个很帅气的小伙子,脸上长满了漂亮的络腮胡,他也很支持周小惠唱歌。不过周小惠获奖后,没有留在北京,又回到重庆继续工作了。
当时,重庆电视台同系统的一个单位,还出版了周小惠的专辑盒带,里面收录的全是她唱的重庆味道的歌曲,如《大河涨水浪沙洲》《槐花几时开》《三峡美》等。
2
两首重庆民歌闯决赛
还原当时周小惠比赛实况。
1986年,全国第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厅隆重举行,大家都在通过电视屏幕注视着这个辉煌的舞台。
在这届比赛中,民族唱法业余组爆出冷门,由重庆电视台选送的女歌手周小惠一举夺得桂冠,震惊四方,她以重庆綦江民歌《大河涨水浪沙洲》倾倒了评委和观众。当晚,大赛评委、著名歌唱家马玉涛、王玉珍、蒋大为、金铁霖等人不约而同地亮出了最高分的牌子,脸上溢满了赞许的笑靥。
重庆风味的麻辣烫民歌,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沸腾了,掌声经久不息。翌日,全国上千家报纸几乎同时报道了这一消息。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周小惠回想起当年的情景,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她能唱上千首歌曲,可是在比赛时唱什么歌合适呢?民歌优雅大度,面广、情阔,又能贴近观众,土就要土得可爱,于是她选了两首重庆民歌。
主持人叫她上场后,周小惠从容不迫地走上舞台,走到聚光灯下,走到电视屏幕上,走到全国人民面前。面对麦克风,这一次她表现得特别沉着,特别潇洒。
重庆綦江民歌《大河涨水浪沙洲》曲调乍起,这悠扬凄婉,带着阵阵巴山风和雨的歌声,吹进了评委和全国观众的耳鼓,人们被重庆民歌声情并茂的表达所震撼,这支歌在当晚的参赛曲目中,让人耳目一新。接着,周小惠又用地道的重庆话自己报幕:“再唱一曲《红叶红了的时候》。”这更是一首典型的重庆民歌。歌词作者、诗人何培贵当年曾说,他创作歌词时,正是巫山红叶盛开期,巫峡两岸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曲作者曾繁柯也说,这是一首思乡的歌曲。
周小惠在舞台上的表演,再次征服了观众和评委。主持人用激动的嗓音宣布:“周小惠的最后得分是9.34分。”周小惠成功了,她成功摘得民族唱法业余组桂冠。主持人让她讲几句话,她已激动得语无伦次,热泪盈眶地对着话筒说:“向家乡人民问好,向帮助过我的老师表示感谢!”赛后,德高望重的王震将军笑吟吟地亲自为她颁奖,中央电视台还聘请她为特邀演员。
正在老山前线的四川籍官兵通过电话传播着这个好消息,乐得唱的唱跳的跳,他们激动地高喊着:“周小惠为我们争了光,她是第一名,老山万岁!”战士们还打电话给中央电视台,向周小惠表示祝贺和致敬。战士们把衣服甩上天,现场一片沸腾。
赛后回到下榻地,周小惠打通家中的电话,听筒里传来母亲的声音:“惠儿,你不是说只要半个月就回来吗?我身体不好,你儿子又闹得厉害,你快回来吧。”这时,她才猛然想起,当天是4月26日,这是儿子三周岁的生日。
3
她为什么能够成功?
周小惠家境一般,父亲是清洁工,早年因病过世,母亲在纺织厂上班。大字不识的母亲拉扯着四个孩子,家贫却掩盖不了这个重庆妹的音乐天赋。周小惠爱唱,她在江边听拉船的号子,一听就是半天。她走路唱,坐下来也唱;在外唱,回家也唱,听到广播里的歌声,就更如痴如醉。小学和中学,她的音乐天赋都受到了老师的重视和培养。
16岁那年,她一个人偷偷跑去考文工团,结果却名落孙山。听听别人的唱功,自己差距不小,她懂得了没有千锤百炼的功夫,做任何事情都难成功。于是,她更加努力地唱。或许是血脉里的天然音乐素质,在持续的努力之下,她的歌越唱越好了,
有时候,机遇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契机。1970年,成都军区某部到重庆招收文艺兵,正在八中上学的周小惠被录取了。从此,她唱歌的决心更加坚定,一定要在部队好好干,一定要在音乐的道路上走下去。入伍后,她先在卫生所当卫生员,后又到文工团当演员。正当她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部队缩减编制,文工团解散,全体复员。
部队的三年时光虽不算长,可给她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复员后,周小惠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命运却锁不住她的歌喉,她依旧在引吭高歌。两年后,她代表四川省到北京参加音乐会,又被部队看上,再次穿上了军装。这事还有一段小插曲:周小惠刚从北京回来,一天有位军人推开了她家的门,来人对她说:“我们部队正缺歌唱演员,希望你能跟我走。”周小惠正犹豫不决,军人又说:“如果你愿意,我们可照顾你弟弟入伍。”
这真是天大的好事,弟弟入伍,可以减轻家庭负担。于是,周小惠又一次走进了军营。
军营显然是培养她歌唱的摇篮。笔者采访她时,她曾感慨说:“前后九年的部队生涯,给我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如果没有经历那些锻炼,我就不可能在央视青歌赛上获奖。”
4
“我是一棵小草,根在重庆”
周小惠的音乐老师史贤文,曾当过重庆歌舞团副团长。完全是出自内心的认可和帮助,史老师常常下班后挤公交车到周小惠家为她上课,并不计任何报酬。
在民歌方面颇多造诣的史老师发现,周小惠的“野”嗓子很有活力,于是爱才心切,决心要把她更大的能量发掘出来。史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周小惠提出的问题,耐心地启发,讲解歌唱的要领。史老师曾评价说:“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经过执着的追求和具备强烈的事业心。重庆人有一种玩命的韧性,周小惠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无论炎炎盛夏还是隆冬三九,都能听见她练歌的声音。”
周小惠成名后,又有很多部队文工团找上门来,请她出山;中央电视台台长王枫也曾用专车接送她,希望她能留在北京发展;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请她吃饭,与她促膝谈心,希望她能选择唱歌为职业……面对邀请,她全都婉言谢绝。最终,周小惠选择依然留在重庆电视台,做一位普普通通的音乐编辑。
不过,面对那些邀请她的残疾人义演、援助非洲灾民义演、支农和抗旱等公益义演,她却不要报酬地全部答应下来,没有一丝犹豫。她的画像上了《音乐世界》等杂志,她的事迹上了《四川日报》《南方周末》《四川画报》《文汇报》《战旗报》以及国外的多家大报。
周小惠说,她的根在重庆。她曾私下告诉笔者:“我不过是一棵小草,只有扎根在重庆的丰沃土壤里,才能生根长大。”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