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八桥镇 原来真有八座桥

一渠串八桥,桥桥有故事

版次:010    2024年01月12日

□冉小平

八桥镇位于大渡口区,沧海桑田的变迁,镇名的来历是什么?八桥镇历史上曾真的有八座桥吗?如果有,它们又在哪里?确实,这是真的。根据赵锡文先生等多位老大渡口居民的回忆,连环画家邹四新按照老人们的描述,画出了八座桥的位置,并能与今天的大渡口区地形吻合。

在重庆生活了80余年的赵锡文,对“八桥”的情况非常熟悉。他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有一条长渠,宽五六米,回水湾处甚至宽逾十米,隔断两岸造成交通不便。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长渠上开始有人架设小桥,前前后后共架了八座桥。

三娃桥 长渠第一桥

长渠上修建最早的一座桥坐落在箩敞上坝的锁口丘,也就是现在的大渡口区政府广场左边的绿化带。

在这里水渠曾拐出了第二道湾。明末清初时期,这附近曾有三间茅草屋,住着李姓三兄弟,三兄弟非常和睦团结。想着每次到对岸都要绕很远的路,一点都不方便。李家三兄弟就协商,要修一座桥。说干就干,第二天,李家三兄弟就展开行动,就近开山取石,经过三四个月的时间,一座长约十米、宽五六米的简易石板平桥就建好了。

有了桥,就该有个名字,“既然是你们三兄弟修的,那就叫三娃桥嘛。”附近村民知道后,纷纷提议。于是这桥就有了第一个名字。

几天后,李氏族长听说了这件事,就带着人前来放鞭炮庆贺。族长有点文化,认为“三娃桥”这个名字太俗气,于是又提议改成“李家桥”。

和尚桥 长渠第二桥

长渠流经的第二座桥坐落在石板场后面的曾家河沟,也就是现在的大渡口创新村内。这里曾住着一曾姓的大户人家,曾家河沟因此得名。

在这里,长渠拐出了第三道湾。在第三道湾内因地势落差较大,还有几块大石头,湍急的流水冲刷在石头上,水声如雷。最初的曾家河沟也没有桥,长渠回水间只有几个石墩供行人过河。

明末清初时期,当地佛教盛行,寺庙林立,当时仅在马王乡附近,大大小小就有不下50座寺庙。例如曾家河沟附近,比较有名的寺庙就有九宫庙、朝阳寺、双山寺等。

相传两名来自峨眉山的和尚,云游四方来到此处,见此地佛教氛围浓厚,于是双双选择在此驻锡讲经,普及佛教。两位和尚慈悲为怀,感念民众交通不便,于是发心立愿,四方化缘,在此修桥。

在修桥的那段日子里,两位和尚也常来曾家大院,曾家那些吸食鸦片的后辈,也为大家齐心修桥的善举感动,加之两位和尚的劝导,于是慢慢戒掉了大烟。

在赵老的记忆中,这座石桥比较简朴,没有镌刻正式的桥名,有的叫它“和尚桥”,也有的人称其为“曾家河沟桥”。

鲁班桥 长渠第三桥

长渠流经的第三座桥,原址坐落在箩敞中坝的迴龙湾,也就是现在的九宫庙商圈商业文化广场,新世纪百货和春光购物广场之间。

明末清初时期,从现在的八桥镇政府到春光购物广场这块区域,是一片平坦的水田,地势低。而新世纪百货这边则是一丘丘梯田,地势高。当时马王乡的保长姓李,家住附近。李保长看到水渠上游下游都修起了桥,于是也起了修桥的念头。为此,李保长召集来村民们商量,得到村民的赞同和支持。

相传在修桥时,修桥石匠得到鲁班仙师的指点,才在地势高低落差较大的两岸,架好了平平稳稳的桥板,但石匠回头要感谢鲁班仙师时,鲁班仙师早已不见踪影。于是石匠赶紧跪下,朝着老人刚刚站过的位置叩头致敬。这个奇遇不胫而走,因此大家都将这座桥称为“鲁班桥”。

联姻桥 长渠第四桥

长渠流经的第四座桥,原址坐落在箩敞下坝的第一道堤坎的水口旁边,也就是现在的九宫庙步行街香港城和科而士附近。

从前这一带可不是现在这样大片平整的广场,而是一道堤坎。两边都是水田,在雨季或汛期,水田里的水就从这个口排出,水口因此得名。水口出来是一个石坎,下面是一条深沟和一片竹林。水流冲刷到石坎上就形成了一个小瀑布,长渠第四桥就在这水口小瀑布旁边。

现在的新山村轻轨站附近,以前有个朱家花园,里面住着“朱老爷”。

朱家花园离长渠不远,眼看着长渠上游都修起了三座桥,不差钱的朱老爷自然也不甘人后,当即请来石匠,并召集自家的长工和佃农一起参与抬石头,干起了修桥的善事。

周佃户的女儿翠姑和憨厚能干的长工“骡儿”都参与了修桥的工作,翠姑负责给工人烧水做饭,每次到了修桥的工地上,翠姑总是先舀一瓢水给“骡儿”喝。翠姑的老爹看明白了女儿的小心思,他也很满意善良淳朴的“骡儿”,就跟朱家提议将他招为女婿。朱家里的老太太们都是吃斋念佛的,都觉得应该成全这段姻缘,于是纷纷赞成。没过多久,随着桥的修好,翠姑和“骡儿”的缘分之桥也修好了,两人顺利地成了亲,为这座桥也平添了一段佳话。

回音桥 长渠第五桥

长渠第五道桥旧址位于现在香港城公交站中国银行门前。这座桥在水口下,两边竹林茂密,是一处山沟峡谷的背湾,幽篁跨虹的小桥景致特别美。

因桥两边都是竹林,有的人就叫它“竹林湾桥”;也有人因为桥头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庙,而称其为“土地庙桥”。因为“竹林湾桥”身处山湾谷口,两边都是山壁,在这里大声说话就会有回音,赵老还为这座桥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叫它“回音桥”。

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带都还常有山贼土匪出没。在赵老12岁左右,就曾在此亲身经历过一次土匪打劫,后来土匪因为害怕躲起来的赵锡文一伙的呼喊在此地产生回音而只好收手作罢,让赵锡文和小伙伴,以及几名路人得以险境脱身。

“回音桥”自此留下了赵老少年时那些不能忘却的时光。

孝心桥 长渠第六桥

相传明清时期,赵家岩有户人家,住着姓赵的年轻人和他的母亲。由于母亲早年丧夫,守寡多年,母子俩的日子一直过得很清贫。母亲整日吃斋念佛,参禅打坐。儿子为了母亲的愿望,经常背着她踩着石墩过长渠,到九宫庙、朝阳寺等寺庙去烧香拜佛,从无怨言。

这样日复一日,来来往往。年轻人的孝心感动了身边的人。住在郭家沟的姑母,住在方家沟的舅舅,住在张家坳的岳父,纷纷表示愿意出资在此处修一座桥,既方便赵家母子的出行,也方便过往的行人。

有了资金以后,舅舅一家,姑母一家,岳父一家,赵家母子一家,四家人便开始合力修桥。在他们的齐心协力下,这座桥很快就修好了。虽然这座桥比不上财大气粗的朱家老爷所修的“姊妹桥”那么精美,但这座朴素的平桥,其充满智慧的丁字造型,却为桥头三边的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实际上也是起到了两座桥的作用。

勤学桥 长渠第七桥

“卷洞桥”是长渠第七桥,它的修建源于当地乡贤的一片宅心仁厚。

在清末的赖石坝,欧家院子是书香世家,几辈人都住在这里。欧家有一位老师名叫欧阳铭,此人便是赵锡文老先生小时候的启蒙老师,对赵老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阳铭的父亲也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学者,在当地算得上是一位乡贤。

当时的赖石坝附近有一所学校,长渠这一流段的水面虽不宽,但水深流急,学生们无法蹚水过河,只能从更远的山坳绕远路上学、放学,非常不便。

长渠边上有户热心人家看到学生们绕远路上学、放学很不方便,就主动扎了一只小竹筏,免费接送孩子们从这里过河,在长渠上也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义渡”。

这事儿被欧阳铭的父亲知道后,欧阳老先生在内心被温暖感动的同时,也觉得此举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无法充分保证学生们的安全。想到普通老百姓尚能积极为学生们解难,作为一名饱读诗书、修习孔孟仁义的他,更应该有所作为。于是他决定出资在此间修起了这座拱桥。当时,当地人为了感谢欧阳铭父亲的善举,都尊称其为“欧善人”。

鹰岩桥 长渠第八桥

长渠流经的第八座桥,原址位于老鹰岩,就是现在的柏树堡月强金属材料公司附近。离桥约八米处是一道坎,被称为“岩口”,这里形成了长渠第三道瀑布,水从“岩口”流到深潭,再流到葛老溪,最后从葛老溪汇入江口。

此处的长渠还留有一段残存的痕迹,和位于中华美德公园内长渠源头的残迹一道,一头一尾相呼应,为世人保存着长渠最后一丝模样。

当年,这一段长渠的水面特别的宽,在“岩口”处宽约20米。老鹰岩旁边是观文岩,也就是现在的义渡公园下面。在清朝中期,观文岩的岩上刻了几个大字,是观测水文的地方。“岩口”附近曾有一座小小的山王庙,宽约2米、高约3米,供着一尊山王菩萨。

因这座桥修在老鹰岩,当地人都叫它“老鹰岩桥”。桥长约20米、宽约5米,跨度为长渠八桥之最。桥下砌了4个桥墩,桥面用宽宽的石板铺成。这座桥也是长渠八桥中最晚消失,在十余年前都还能看到它。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渡口区八桥镇文化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