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那不是石头,那是一个人,一个大英雄,重庆的恩人!”
版次:009 2024年01月15日
静卧江边的纱帽石 疏影 摄
□疏影
母亲站在窗前,江风微微吹拂着她柔软的鬓发,似乎听到母亲又在喃喃自语:“水又涨起来了,再过几个月那块大石头又要被淹到了。”
知道母亲念叨的那块大石头,就是窗户遥遥斜对的嘉陵江牛角沱江边的那块巨石。每到冬天枯水季节或夏天涨水的时候,老人都牵挂着那块大石头会不会没水滋养或被水淹没?又似乎都在以这块石头入水程度来判定季节的转换,似乎这才是季节变换最确凿的证据。我笑着对母亲说:“妈妈,别担心啊,每年那块石头都会经历水涨水落,您老人家老记挂着那块石头干吗呢?”
母亲并没掉过头来,只是幽幽地说:“那不是石头,那是一个人!那是一个大英雄,重庆的恩人哪!”
石头怎么会是一个人呢?
幼年时我像个小尾巴一样,经常跟在大哥哥大姐姐们后面在江边跳乱石堆,堆沙堆,也常在那块巨大的石头角落里踩水躲猫猫。那块巨石向天空昂首挺立,我们伸直了脖子也仰望不到顶。春夏时节,不时能在石头堆里看到一些透着神秘的香烛纸钱,可石头怎么会是一个人呢?
从此,我也跟母亲一样,时不时地望着那块巨大的石头发呆,难道江边真住着一个神仙?
相传,很久以前重庆主城嘉陵江水域水患不断,某年农田、石桥、居民房屋尽数被淹,知府大人无力组织泄洪,便将乌纱帽摘下,祈求上天庇佑这一方百姓:“水患不除,何以官为?”说完便将乌纱帽抛于江中。奇妙的是,帽子落江,洪水即迅速退去。江边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乌纱帽状石头,百姓便称之为“纱帽石”。
据清乾隆《巴县志》记载:“岩阴石,离重庆主城西三里许,在牛角沱沙碛中,俗呼纱帽石。”纱帽石高约13米、宽约11米、厚约9米,威风凛凛,矗立江边。
史书还记载,这块巨石跟一件重大历史事件相关。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永宁宣抚司奢崇明发动叛乱,一举攻陷宜宾、重庆等地,在较场口杀戮巡抚徐可求等官员20余人,占重庆为据点,分兵攻陷合江、纳溪、泸州。战乱骤起,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明王朝急调董公率义师驰援重庆。
董公,名尽伦,字明吾,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人。明万历年间举人,任清水县(今属甘肃省天水市)知县,调安定(今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政绩卓越。已辞官归乡十余年。董公为解救百姓于水火挺身而出,在合州张贴告示历数叛军罪状,变卖祖屋和族产,倾资募兵,矢志抗敌,十里百乡响应者甚众。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忠义二”记载:“董尽伦,万历中举于乡,除清水知县,调安定,咸有惠政。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秋,永宁(今四川省叙永县)宣抚司奢崇明发动叛乱,短时间内,叛军一度攻陷重庆,进而攻陷遵义、合江、纳溪、兴文、长宁,直至成都。”董公率部坚守合州,解围铜梁,反攻重庆。义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巴县志·文征》详细记载了董公的忠义骁勇:“从知州翁登彦协谋防守,故殆琛诣城隍祠,曰‘吾当对神与尔印也’。乘琛稽首神前,(董公)急出袖中铁铲,立碎头颅,抉两目,而生啖其肉,手刃其首,悬诸通衢,盖自是而贼党胆丧矣。”在《明史·董尽伦传》中也有相同佐证:“贼遣使说降,尽伦大怒,手刃贼使,抉其睛啖之。”但孤军深入重庆的董公,却不幸在重庆佛图关战役中遭遇叛军埋伏失利被俘。叛军用尽一切手段威逼利诱招降,但都遭到董公的鄙视和义正词严地痛斥,叛军恼羞成怒,在黎明前夜,将董公缚至纱帽石砍下了英雄的头颅,沉江而亡。次月,四川总督兼兵部侍郎朱燮元指挥明军与秦良玉部属击败叛军一部,夺回重庆二郎关;四月,总兵杜文焕夺回佛图关,直逼重庆城下;五月,明军收复重庆。为表彰为国捐躯的董公,明熹宗诏赠光禄少卿,世荫百户,建祠奉祀。明崇祯元年(1628年),改荫锦衣千户。
董公忠义骁勇载入史册
董公为保卫重庆英勇杀贼的忠烈壮举被载入史册,广为流传,民间更有各种版本传颂。随着时间的推移,忠烈殉国的董公逐渐被后人神话,成为可以庇佑一方生灵的神明。人们敬重董公忠勇,将其殉难标志纱帽石称为“表忠石”。明吏部侍郎倪斯蕙(重庆巴县人)之子倪天和为纪念董公忠义骁勇,题“董公死难处”镌刻于石上,字径0.6米,阴刻楷书,遒劲有力。此外,明清时期文人墨客多有诗篇刻于石壁,或吊唁董公或祈福董公或祈望董公英灵保佑。《巴县志·文征》记载有清代雍正年贡生刘会的《表忠石》序:“俗名纱帽石。天启时,合州官董尽伦义师讨奢贼,孤军援绝,沉江而死,人于石上刻‘董公死难处’,以招公魂。”尤以周开丰《吊牛角沱殉难司马董公》之碑文最令天下涕泪:“鞠躬尽瘁公独死,空遗茅舍兰溪阿。于今事近二百载,忠魂毅魄天相磨。懦夫壮士闻风起,舟子樵人裣衽过。江干巨石岩岩立,大书特书何嵯峨。”
神奇的是,千百年来,重庆主城不管遇到多大的水患,也从没淹没过这块传奇的“纱帽石”。甚至民间广泛流传中秋之夜在嘉陵江边江水翻腾中,能听到人声鼎沸、千军呐喊和波涛汹涌中董公痛斥叛贼的慷慨激昂之声。到了清代,老百姓看待董公,就似看待巴蔓子将军、关羽、岳飞一样。
如果你去纱帽石,河滩上一定会有散步休闲的老人问你:“你知道纱帽石的来历吗?”如果你不知道,老人们会给你述说当年那场气贯九天的重庆保卫战;如果你知道,老人们就会待你如知己一般,和你一起回忆、一起感叹董公在纱帽石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董公和巴蔓子就是重庆的岳飞和关公啊!”每逢春节和清明,都有父老乡亲成群结队来到纱帽石为董公祭酒、燃香、明烛、题刻,以祈求董公在天之灵护佑两岸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春和景明。
2002年,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公布纱帽石“董公死难处”石刻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见证忠信、勇烈、仁德和智慧
走在熟悉的江边,再次去看望妈妈说的那个“重庆恩人”。江边的风景依旧,冬天的江水很浅,岸边有几株不知名的野草被风吹得不停地晃动,乱石仍然零散地堆砌着,但是今天这片江岸似乎已不再是我从小玩到大的地方了。
远远地从侧面相望,那块巨石既像古代的“纱帽”,更似巨人端坐的身躯,昂首挺立的气势依然如贯苍穹。走近,如儿时一样抬头仰望。热泪盈眶。抹抹眼泪,绾高裤边我就静静地坐在他寒冷的脚边,望着一波波无声无息漫过来的水纹,脑子里却是广东肇庆府同知、潮州府知府、诗人龙为霖的《牛角沱吊殉难董司马》:“白鹤庵前巨石峨,大书忠烈鬼神呵。年年鹃血啼归好,处处渔歌唤奈何。一点心悬山吐日,九回肠寄水旋沱。可怜蔓子犹遗冢,独钓寒江酹逝波。”诗中的“水旋沱”即指牛角沱,“蔓子遗冢”即指七星岗莲花池巴蔓子墓,“巨石”即指纱帽石。
江风凛冽地吹过,青绿的江水在岁月中汩汩流淌。
纱帽石这个重庆自然地标,见证了董公的忠信、勇烈、仁德和智慧,也承载了重庆英雄董公的英灵。董公以“忠信”为其内在品质,以“勇烈”为其外在行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风淳俗厚,世挺名将”的文化传统。以忠义、忠勇、忠诚、忠孝、忠信为主要内涵的“忠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而董公正是“忠文化”的杰出代表。从明清至今,地方官员、民众和文化精英通过史实考证、文化颂扬和民间信仰等方式,见证了董公壮烈殉国的爱国情怀和重庆人忠、义、勇、廉的人文精神。
重庆是一座英雄城市,自公元前12世纪初被定为巴国首府,悠悠3000余年来,积淀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也在血与火中成就了中华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你来追我啊,你追啊!”一声稚气的童音打断了我的思绪。往声音的方向望去,江边,一个小姑娘正沿着沙岸边跑边放风筝,还有三五成群在河滩上晒太阳的老人、钓鱼的蓑翁、野渡的泳者,好一幅安定祥和的“清明上河图”。
国泰民安。何其有幸,我们生于华夏,长在盛世,铭记我们这块热土上一代又一代先辈的浴血奋战,是激励是初心更是传承。
让我们牢记历史,生生不息!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