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岁月湮没的渝黔古道

版次:010    2024年01月15日

□舒德骑

古时候,物资集散基本是靠马载骡驮,或人背肩扛;人员流动只能靠双脚行走,骑驴骑马或坐轿。于是,陆地上连接各地城郭、集镇的古道便应运而生。

江津圣泉街道三河村内,有一条蜿蜒绵长的石板古道,由北向南延伸,在江津境内长达数十华里。这些石板,每块长近2米、宽约0.6米,重达500至800公斤。古道的一头连接璧山县城,另一头通向中渡码头。这条古道,历经千年沧桑,而今虽已荒草丛生,看起来毫不起眼,但1000多年来,它却是远近闻名的“渝黔官道”,也就是“茶马古道”。同时,它还是连接重庆到成都的一条交通岔道。

千百年来,这条官道上,骡马络绎不绝,商贾川流不息,行人往来如织,十分兴盛繁荣。古道沿途,设有无数个驿站和幺店子。这些驿站和幺店子,供往来的贩夫走卒歇息打尖。

史料显示,这条古道始建于北宋初年,经千年风雨荡涤、人马磋磨踩踏,原有的石板早已磨得溜光锃亮,道路中央形成了深深的凹槽,有的马蹄印竟深达20厘米。如今,这条古道静静地藏卧在林间草丛中,对世人诉说着往昔的繁盛和华贵。它又像一个历尽沧桑的历史老人,看惯千年的秋月春风,见证着世事的兴衰荣枯。

当地老人说,这条路还有几条岔道,其中有一条通往一个汉墓。当地人口口相传:早在东汉建武年间,当地一个大户人家,花巨资在岩壁上凿建了家族墓地。这墓地原有3处,现存墓穴有19个,每个高约1.5米、宽约1米、深3~4米。当地人称这些洞穴为“蛮子洞”。

据说,这些“蛮子洞”还曾救过当地的老百姓。明末清初,张献忠攻打四川,曾率部攻下重庆,尔后溯江而上,来到江津地界,准备沿渝黔古道攻下江津等地,后取合江和泸州。民间传闻,张献忠打进四川后,嗜血成性,杀人如麻,三河村老百姓为了保命,纷纷寻找避藏之所。几经寻觅,他们在密林中找到了这条早已废弃的岔路,然后逃到“蛮子洞”里隐藏起来,躲过了一场屠戮。

后来,张献忠在川北殒命,这千年古道又恢复了往昔的繁忙,依然是马蹄声声、骡铃阵阵、人来人往。

既有古道,便有古桥。

三河村境内有一条小河,名曰桥溪河。冬日里,河水倒还温顺;夏日里,就桀骜起来。这里是渝黔古道必经之路,人畜过河,当然必须有桥。古人在修路之初,就在河上建造了桥,是木桥还是石桥已无从查考。据史料记载,现存的这座“古大桥”,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建,迄今已有140余年历史。而今,此桥虽苔藓滋生、桥石苍凉,但桥面基本平整,桥身依然坚固,仍在为两岸老百姓提供方便。

此桥为单孔石拱桥,由本地开采的青石建成,全长50余米。桥头立有一块长方形石碑,碑高2.3米、宽0.85米、厚20厘米,上面镌刻着“古大桥”三个大字。细看碑上竖行小字,题头为“署江津县江国璋题”,落款为“光绪五年己卯九旬江璧士庶□修”。查阅资料了解到,这位题写碑铭的江国璋,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也是一位治印大师,还是江津历史上唯一3次任过本邑知县的官吏。

岁月悠悠,古道千古;冷月苍苍,斗转星移。春光和煦之日,行走在这条古道上,悠然走过古桥流水、山野林荫、田畴村寨,拂去眼前的尘烟,可眺望远古的风云,品味人间千年巨变,感受历史沧桑。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