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内,毛泽东6次到我家”

听鲜英曾外孙隆准先生讲“鲜氏诚信”故事

版次:009    2024年01月17日

鲜英与妻子金竹生

鲜英故居

“民主之家”匾额下的鲜英

作者与隆准(右)在达观亭留影

□廖伟

“三九四九,冻死老狗”,这个“三九”却暖得像阳春三月。踏上通往上清寺嘉陵桥西村的长长石梯,我在想,近百年来,这里印下了多少平凡或不凡的脚印。人已不是那个人,物也不再是那个物。唯有山脚滔滔的嘉陵江水不舍昼夜。

还好,特园的主体建筑“鲜宅”中还剩下了书斋小院及偏房(厨房)。这里曾是鲜家的私塾,现在成了“鲜英旧居”对外开放。鲜英的曾外孙隆准先生已在门外等候。隆先生与我先后在《重庆晚报》和《都市热报》共事十年,他现在是民盟渝中区委会副主委、渝中区政协委员,也是《特园》文史读本总编辑。他和外公鲜继坚(鲜英第五子)、母亲鲜述文在这个小院里生活了20年,熟悉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有了这样一个“导游”,一切都变得简单了。

我们在著名的“民主之家”匾额下留影。此匾来头不小,它是由中共元老董必武命名、冯玉祥将军手书,原件珍藏于红岩革命纪念馆里。晒着暖冬的阳光,品着清香的秀芽,透过木窗,院里是周恩来、张澜、沈钧儒、鲜英的雕像。隆准说,刚刚看过的达观亭有一副对联:“诚信为本事事通达;宽厚待人时时乐观。”鲜英以此自勉。诚信作为鲜英的“文化符号”伴随其一生。

“我认为曾祖父的诚信有三个层面,一个是对家庭对爱人的私德之信;一个是对社会对百姓的公德之信;最高层面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大德之信。”有关“鲜氏诚信”的故事,隆准娓娓道来。一个柔情守信、刚毅不屈的人物形象渐渐在我眼前清晰……

1

私德之信

为何不纳妾不娶小老婆?

“鲜英为啥不娶小老婆?”作为一个曾经的新闻人,隆准首先抛出了一个话题性很强的问题。确实,民国时期,四川军界不讨小老婆的大官凤毛麟角,大概只有刘湘和鲜英。隆准说,这与鲜英生命里的三个女人有关。

第一个就是鲜英的母亲刘氏。鲜英1885年6月10日生于四川西充县太平镇鲜家沟,小时家境贫寒,父亲早亡。近年在重庆发现的1931年《鲜于母杨太夫人之墓志》碑刻拓片,首次提供了鲜母的生平情况:杨氏16岁嫁到鲜家,鲜家贫寒,经常食不果腹。“尝值大旱,赤地三年,屑糠作饼,而进翁及子必以白餐。”自己吃糠饼,省下白米干饭给公公和孩子。

勤俭持家,善良贤淑,母亲的品德操守对鲜英影响甚深。对母亲的爱,对女性的尊重,让他平生不二色,对婚姻忠贞不渝。他认为要想家门和睦,就不能讨小老婆。他常说:“小背时买表,大背时讨小。”四川话“背时”就是走霉运,旧时钟表坏了修理起来很麻烦,以此比喻修表只是小麻烦,讨小老婆则会摊大事。

另一个女人是他的第一任妻子,一位姓何的女性。1907年,鲜英从顺庆府官办中学堂毕业后从军,此时他已成婚,辞别妻子和母亲到成都弁目学堂学习军事。1908年鲜英被保送到四川陆军速成学堂继续深造,他在那里结识了刘湘、杨森、王瓒绪、潘文华等同学,此后几十年这些都是四川军政界赫赫有名的人物。而杨森和他住一个宿舍,这个“睡上铺的兄弟”,后来成了川军中的狠人,也成了妻妾成群的狠人。

三年后,鲜英兴冲冲回老家探亲,当头被浇了一盆冷水——没想到妻子何氏与人有染,还怀有身孕。此事如果传出去,何氏只有死路一条。鲜英虽血气方刚,骨子却十分善良。他对外宣称孩子是自己的,待何氏产下孩子再离婚,放何氏母子与孩子亲生父亲团圆。这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相同的遭遇民族英雄岳飞也经历过。岳飞前线抗金,妻子刘氏却先后两次嫁人。《会编》卷二○七记载:岳飞最后原谅了生下岳云岳雷的刘氏,还赠送了五百贯钱资助她生活。鲜英与岳飞,是他们的大度和宽容保全了两个跨度800余年的女性。

第三个女人就是亲自设计特园主体建筑“达观楼”的金竹生。可以说,没有金竹生就没有特园,中国现代史中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许会有另一个版本。离婚后不久,他经由同乡王成章介绍,结识了家住西充县城开药房的金家六姑娘。金竹生这个名字就是鲜英取的。

鲜英在川军任职时,买下重庆上清寺旁的一块70亩荒坡地。为了开发建设这里,金竹生操碎了心。儿女们回忆,她不仅学习房屋建筑知识,亲自监督施工,连建房的资金也是她想尽办法筹集。1931年鲜宅、康庄、平庐等十几栋楼房、庭院、花园建成,因鲜英字特生,取名“特园”。金竹生除了把9个儿女抚养成才,也是鲜家“特园”成为“民主之家”的幕后功臣。

鲜英遵守自己的诺言,与金竹生白头偕老,终身未纳妾。1945年,鲜英60岁,他和夫人合影留念并写下了一段题词:“我年六十,尔今五三。我须尺半,尔脚寸三。我发如雪,尔鬓发未斑。四男五女,各业各专。形影相随,我与尔焉。”

2

公德之信

为何经商看到钱都不挣?

1928年,鲜英辞去军职,开始从商创办实业。鲜英极具经营天赋,又善于抓住机会,加上人脉资源丰富,他的实业办得有声有色。“但逐利不是外曾祖父的唯一目标,他把‘利民’放在了第一条。有时候见到钱都不挣。”隆准讲了几个小故事——

1934年,鲜英看准军粮需求必将扩大的时机,他与堂弟鲜伯良果断接手亏损严重、难以为继的复兴面粉厂。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面粉厂产量、质量大幅提高,很快恢复生机,第一年度就盈利。大小股东,皆大欢喜。与此同时公司利用轮运之便,在长寿、涪陵、万县等地设庄销售,使复兴的销售量占整个重庆机制面粉市场的一半以上。

不久,刘湘把万县设为军队转运粮秣的据点,面粉销量突然增加数倍,1938年复兴公司纯利润超过20万元。公司的“麦穗牌”面粉供不应求,但复兴仍然不加价,每袋利润维持在一元左右。这引发了部分股东与鲜英、鲜伯良兄弟的不满。鲜英就此事召开了董事扩大会议,他在会上动情地说:“如今国难当头,物价飞涨,我等商人在此民族危亡之际不能扛枪保卫国家,少赚点钱,还利于民,帮助政府渡过难关是应该的。民以食为天,我们不能抬高物价与民争利。如果复兴面粉厂在这个关头提高面粉价格,面粉价格都会涨起来,老百姓会骂死我们的。我们坚决不能做这种对不起良心的事!”股东们最终被他感动,一致同意价格不上调。

1936年,在张澜建议下,鲜英联络奚致和等在南充创办四川蚕丝改良场,办理全省蚕业改良工作。张澜为蚕房亲笔题“原蚕室”三字,鲜英等题书“富国”“利民”。在鲜英主持下,改良场培育出由江浙引入的杂交品种蚕茧。这种蚕茧茧色白、茧层厚,比黄色土茧优良,推广后生丝质量有明显提高。为了推广蚕桑,他们还支持私人集股兴办果山蚕业社,发展栽桑、养蚕、缫丝一条龙作业。在四川蚕丝改良场的带动下,南充栽桑、制种、养蚕、制丝及生丝贸易等迅速复兴,带动了南充农、工、商的发展。

由于鲜英重商守信,朋友们都愿意将富余的资金存放在鲜英处,或入股投资、或寄养生息。1943年,国学大师熊十力干脆将《新唯识论》语体本的稿酬二万元全部寄放在鲜英处,以便生息。而鲜英也非常仗义,保证熊先生随时支取本息。

3

大德之信

为何毛泽东“六顾特园”

“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主席为什么要三顾特园?”

“不是三顾,是六顾!”

现今很多史料上说毛泽东三顾特园,我也曾在中央电视台见过四顾特园地说法。隆准说他对此作了很详细的考证,“三顾”的说法准确的是指“三访张澜”,另外还有两次见冯玉祥,一次会见工商界人士。

他翻出去年刊发于《中国新闻报》的考证文章,一次次进行解说——

毛泽东第一次到特园,是1945年8月28日下午。毛泽东乘机抵渝,冯玉祥派夫人李德全欢迎。毛泽东、周恩来在桂园稍事休息,就到毗邻的特园康庄拜访冯玉祥。

毛泽东第二次到特园,是8月30日下午。由周恩来陪同,毛泽东首次拜访张澜、鲜英,会晤地点在鲜宅达观楼僻静的张澜卧室。“下午,前往中国民主同盟总部特园(又称‘民主之家’)访问民盟主席张澜,民盟中央委员、特园的主人鲜特生在座。毛泽东首先向张澜转达朱德对老师的问候,转达吴玉章对老友的问候。”(见《毛泽东年谱》(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毛泽东第三次到特园,是9月2日中午。张澜以民盟中央名义邀请,毛泽东与周恩来、王若飞出席在达观楼举行的公宴,沈钧儒、黄炎培、鲜英、章伯钧、罗隆基等陪同。毛泽东畅饮特园家酿枣酒十分尽兴,高兴地说道:“这是‘民主之家’,我也回到家里来了。今天,我们聚会在‘民主之家’,今后共同努力,生活在民主之国。”宴会上,“毛泽东反复强调‘和为贵’,并同沈钧儒谈健身运动,同黄炎培谈职业教育,同张申府谈五四运动往事。”【注:摘自《毛泽东年谱》(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宴毕,鲜英拿出长女鲜继桢的纪念册,请毛泽东题词留念,主席挥毫题写“光明在望”,勉励大家“道路尽管曲折,前途甚是光明”。

毛泽东第四次到特园,是9月7日晚。在周恩来和王若飞等陪同下,毛泽东出席冯玉祥在特园康庄的私宴。国府宪兵司令部的《动态》对赴宴时间、地点、人物均有详细记载:“下午7时30分毛、周、王及王炳南同乘2832号车及随从5645号吉普车往康庄晤冯玉祥,约廿分后即乘原车返桂园,又于八时许乘原车赴冯之欢宴”。

毛泽东第五次到特园,是国共谈判进入关键期的9月15日。当天下午,毛泽东与张澜在鲜宅达观楼长时间密谈。《毛泽东年谱》详细介绍了有关内容:毛泽东告诉张澜,“关于承认党派合法地位、保障人民自由权利、召开政协会议等项大致获得协议,国大代表问题尚待继续磋商,目前症结在军队数字和驻地、解放区政府和区划两大问题,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运送兵员,名为接收,实为准备发动内战。”张澜建议将两党谈拢问题公之于众,毛泽东欣然同意。张澜遂连夜赶写《给国共两党领袖的公开信》,9月18日在重庆《新民报》和成都《华西晚报》同步发表。

毛泽东第六次到特园,是9月22日晚。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在桂园举办茶话会款待工商界。为互相加深了解,“铅笔大王”吴羹梅联络胡厥文、李烛尘、吴蕴初、胡西园、章乃器五大工商名人,共同具名在特园宴请毛泽东。当晚,毛泽东偕董必武、王若飞,出席在鲜宅达观楼举行的私宴,席间气氛轻松活跃。晚年,吴羹梅特别强调是借用“特园(鲜特生住宅)宴请毛泽东等中共领导同志”。(见《铅笔大王——吴羹梅自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8月出版)

“特园见证了中国从‘民主之家’走向‘民主之国’的光荣历史。特园也因此沉淀了深厚的统战文化与历史底蕴。”那么,历史为何选择了特园?隆准认为,这与鲜英诚信为国家为民族的大德有密切关系。

1925年9月,刘湘打败杨森以后,任命鲜英为师长,兼任江巴卫戍司令,驻防重庆。1933年春,鲜英与张澜代表刘湘赴广西与李宗仁、白崇禧商量反蒋抗日,为后来的“红桂川协定”的签订奠定了基础;1937年在成都鲜英与张澜、钟体乾代表刘湘,与中共代表李一氓签订联合抗日反蒋的秘密协定,刘湘资助红军20万元银圆,大批物资运送陕北;国共合作时期,中共代表团进驻重庆,鲜英不顾国民党威胁,向周恩来承诺“一愿意,二不怕”。特园遂成为民主人士大本营,也成为共产党重要的活动场所。

“正是曾外祖父多年来的言行赢得了共产党的信任和尊重,所以才会有毛泽东‘六顾特园’的故事,特园才会留下如此多的传奇。”隆准说。

(作者系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副主席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