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竹帘唯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版次:013 2024年01月20日
苏葆祯的竹帘画
□程华
夜深。梁平城里一户人家还亮着灯。一位面容清矍的耄耋老人手握毛笔在一幅竹帘上皴点。竹帘浅驼色,细润,古雅。它几乎串起老人的全部岁月。它是他生命长河上另一掬月光。
一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叫牟秉衡。
(一)
秉衡的初始记忆,从爆炸声开始。
抗战战事维艰,重庆成为日机轰炸的重要目标。国民政府军用机场所在地梁山(今梁平),自然是日军的眼中钉。古有“巴蜀粮仓”之称的梁山,千年农耕文明毁于一旦,民生凋敝,哀鸿遍野。城里开小染料店的父母养不活8个儿女,老大秉衡一出生便跟了开裱褙铺的外公。小秉衡记不清外公抱着他逃过多少次轰炸。
也怪,外公的铺子居然一次次在轰炸中得以幸存。店里几柜子藏书成为小秉衡的精神食粮。他渐渐爱上了毛笔、颜料、竹帘画。
算半个“文化人”的外公常说起一个叫方炳南的梁山人,说他是大画家、大学问家。方炳南家贫,只读过几年私塾,他拜当地著名画僧竹禅为师并得其真传,艺成后又蒙高人指点,画艺更趋精进。其花鸟画着笔凝炼、落墨清润,在晚清美术界独树一帜。他首将国画技法用于竹帘绘画,从此竹帘声名大噪。他主持劝工局,教习竹帘编织、木器、漆器制作,让几百名年轻人自食其力,直到辞世前还在学堂教学生绘画。“有本事有善心,一生造福团方四邻,做人当学方炳南啊!”外公娓娓道来,小秉衡听得入神。
几年后外公病故,10岁的秉衡回到父母身边,一根扁担跟着大人挑起养家的担子。但爱画画的他不时技痒。炭黑色的线条,一笔笔勾勒着苦寒少年并不清晰的梦想。
(二)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渐次复苏。梁山更名梁平,政府扶持成立竹帘生产合作社、投资建厂、培养技工。梁平竹帘厂建厂,从全县仅余工匠七人增至上百人,仍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
梁平土地广沃,盛产粮稻也盛产竹类,但可制帘的唯有慈竹。慈竹纤维长、拉力佳、韧性强、易劈竹篾丝。若取一年生“隔年青”,竹色青翠、竹节细长,无竹与竹碰撞所致“干花”,如此编制的竹帘色泽柔润品相上佳。
关于梁平竹帘,自北宋年间便有县志可考:燕姓工匠破竹取丝,将竹丝织成用于造纸过滤纸浆的“舀纸帘”,不想精美的“舀纸帘”被官府相中,遂召燕氏专事织帘,精致秀雅的“帘系列”又得当朝皇室青睐,从此由江湖登殿堂贵为贡品。光绪年间,方炳南主持生产,一支巧笔点化,梁山竹帘再次惊艳四方。到民国,启用织布机织帘又融入民间刺绣工艺,梁山竹帘画风头无两……世事几变,几乎毁于战火的梁平竹帘,终于在新中国新时代得获重生。
18岁的秉衡因精于绘画进入竹帘厂,成为新中国梁平竹帘第一代画师。砍竹、选竹、刨青去节、抽丝、织帘……1.5cm宽的竹片能抽40多根丝,一节竹筒能抽两三千根0.2mm的丝,100斤竹优选后仅留三斤左右……他懂得了由竹到帘的过程如此繁复:往细了说有8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汗水与心血的结晶。他渐渐成为200多职工中的佼佼者,还习得一手绝活:抽丝。
竹丝愈细,织帘愈薄。采用寻常槽丝法,将竹丝置于特制石上反复搓揉,能得直径约0.22mm竹丝。抽丝则在此基础上,用特制铁具打磨至直径约0.15mm细丝。如此竹丝,一根缝衣针的针鼻可穿过21根。如此工艺织的帘,真真“薄如蝉翼淡如烟”。
金秋时节,厂长兴奋地宣布:同志们!我们要做一幅巨幅竹帘,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我们的竹帘要挂到人民大会堂啦!
20岁的秉衡受命与厂里十来个师傅来到重庆市中区,和省里一批巧匠集中在重庆竹木工艺美术厂日夜赶工。到次年春,巨幅竹帘终于竣工。它风风光光挂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被海内外宾客高赞“天下第一帘”。
几十年弹指,秉衡一直记得它的模样:浅驼色,有竹的清雅、丝的贵气,皎洁、莹润,如夏夜里一掬月光。
(三)
好光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戛然而止。动荡中机杼声不再,竹帘厂门可罗雀。几年后生产逐渐恢复,他又回厂拿起画笔。
1978年底那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后,国家政治经济踏上“融冰”之旅,梁平竹帘的命运得以再次翻盘。一批国内名画家走
入了秉衡的世界:黄胄、阎松父、苏葆祯、晏济元……他们引领他触到一片瑰丽的艺术天地。
春寒料峭。一位相貌堂堂的“稀客”沿三峡从万县到梁平,在县领导陪同下走进梁平竹帘厂。这位中年男客被精致的竹帘摄了魂,赞不绝口。对国内名画家及其作品颇有研究的秉衡一愣:国字脸,眉宇间有英爽之气,难道是以画驴蜚声画坛的黄胄?
果然是黄胄。军旅生涯几十年从事艺术创作的他,转业后任轻工业部工艺美术总公司顾问,这趟专程前来考察民间工艺品。
那晚,在啧啧赞叹下,黄胄下笔迅疾勾皴点染,一幅笔墨鲜活的《牧牛图》跃然眼前。接着他又挥洒出《傣家少女》《赶着驴子上公粮》。自清代方炳南将国画与竹帘完美融合后,在竹帘上诗词唱和、书画酬酢已成文人墨客大雅之举,竹帘画也成庶民热捧之物。但竹帘绘画考技艺:须顺应竹帘的天然质感,采用薄涂、厚涂、烘染、点染等特殊手法绘制。黄胄画竹帘尤擅拿捏,将竹的古朴与墨的清简糅合得当,其画作元气淋漓、清新秀雅,当属艺术上品。三幅梁平竹帘画的扛鼎之作,后珍藏于重庆三峡博物馆。
那以后,竹帘厂盛邀画家们留墨,画艺出众的秉衡成厂里与画家之间的纽带。
在他印象中,苏葆祯性情儒雅、温和。这位曾师从徐悲鸿、张书旗、黄君璧、傅抱石等名家,因善画葡萄获雅号“苏葡萄”的江苏人,自新中国成立后定居北碚,多年致力教育事业,不但画作等身且桃李满天下。
同样生于江苏,抗战时流亡至江津,从此视江津为第二故乡的阎松父乐观开朗,画虎画牛皆拿手,尤其他采用以墨趁湿破于色的独特手法画虎,融斑纹与皮毛色墨为一体,美术界誉其“阎老虎”。“阎老虎”画法对秉衡影响深远,之后秉衡以虎为题的多幅画作获国家级省市级奖项。
(四)
儿孙满堂的秉衡见证了梁平竹帘半个多世纪的兴衰,成为梁平竹帘唯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妻子梁乃铭与长子寅初、大儿媳刘华、次子静平分别系市区级传承人。竹帘将一家人拢在一起,像慈竹开枝散叶,其间分合令人回味。
20世纪60年代,年过三十尚未婚娶的秉衡经热心月老撮合,与22岁的乡下姑娘梁乃铭结婚。乃铭也成制帘好手,牵羊角、上机编织比秉衡还麻利。80年代乃铭也进厂,于是寅初小哥俩的童年在画帘车间度过。他俩不想子承父业,一心考大学去远方。静平少时被父亲“押”着学画帘,画着画着将笔一扔:“又苦又磨人,不干了!”后干脆去美院进修了。
日子在喜笑吵闹中滑过,时代的脚步太快,梁平竹帘渐渐跟不上了。千禧年钟声敲响的次年,梁平竹帘厂宣告破产……
老城,某小区一户四居室人家,以秉衡名字命名的竹帘画坊悄然挂牌。竹丝、竹帘、竹画,一架木质纺织机……上门求购的,都是秉衡竹帘画的拥趸。
终是舍不下。当年入行图个糊口,而今儿子们成家立业,自己每月3000多元退休金,无需为斗米愁。然制帘已成他的人生寄托——哪一根竹丝不是从山间溪边精选细磨得来,哪一块竹帘不是凝结着千年民间文化,哪一幅水墨点化的竹帘画没有承载经年累月的苦乐悲欣?他交付竹帘以毕生心血,竹帘还他以一世深情,他与它,血肉交融分离不得啊。无人上门,他便练画,手边一杯乃铭沏的香茗。订单来了,他俩快活地忙到半夜——这快活,不是有钱赚,是还有人欣赏他们的手艺啊。
大学学水利的寅初不忍父母劳碌,2005年停薪留职来帮手。寅初媳妇也是大专毕业,拜师学艺几年后织帘绘帘样样上手,还成了美术师兼营销小能手。静平这要强的仔,初中便立志闯世界赚大钱,川美毕业后几经世事磨砺,最终听从母亲召唤回到家乡,一边做室内设计一边加入竹帘事业。
孩子们说,父亲一生专注竹帘,这份情怀有点傻但让人动容。当然促使他们下决心传承技艺,还在于家乡的重视与扶持。2005年,区里将秉衡一家“推”上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路。3年后,秉衡捧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
竹帘行情依然起起落落。2017年腊月,乃铭被病魔带走,四个梁平竹帘市级传承人变为三个,而秉衡失去的是唯一。那个一粥一饭陪他半生的人,那个与他说笑着做竹帘的人,那个总在他画画时沏上香茶的人,不在了……
而今,最让秉衡忧心的是行业后继乏人。制帘工艺繁复,令有心学艺者却步。自己年事已高,70后儿子儿媳在坚守,但他们这一辈之后呢?
夜深时,秉衡依然提笔,皴擦、点染,与竹帘无声对话。细薄如丝,凉滑似水,一掬月光流泻于指尖,带着千年岁月的印痕、大自然本真的清芬,更有人世间的笑与泪、火与烟,痴爱与执守、回眸与远眺。(作者单位:重庆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