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孔百米石桥已满500岁

版次:010    2024年01月25日

古石桥

渝西最长古桥

□曾庆福

渝西荣昌路孔,今名万灵,离我老家不远,我去过多次,印象最深的是老街边濑溪河上酷似长龙卧波的石板桥,是我在渝西见过的孔数最多、桥板最厚、总长最长的古桥。

这座桥本有28孔,全长116米、宽1.75米,每孔桥面石板长约4米、厚0.5米;桥面石板前后相连,沉稳嵌在桥墩上,离水面约0.5米。绝大多数桥孔上由两块厚长的石板相拼而成,只有3孔之上由整块巨大的石板铺就,这样的石板每块重约5吨。桥的下游约50米便是宽阔的白银石滩,落差不高,流水哗哗,古时上游船行至此,航运受阻,货物须在这里转船才可继续航行。

1942年,为保障重庆的物资供给,四川境内的河运航道得到大力整治,这里街边设计修建了船闸,将桥靠老街那头的第5、6孔及这两孔之间的桥墩拆除,用条石砌高,提升5米,重新铺就钢混桥面,成为大桥主拱,便于行船至船闸。船闸里水升船升、水降船降。白银滩上修建高约1.5米的拦河堤坝,与船闸上游闸门相齐。大桥主拱两侧的桥面上,各利用一孔在桥板上修建高约2.5米的半圆小拱,小拱外边那侧的桥面再各抬升0.5米,其上砌上斜长石级,造型优美的大拱两边便可拾级而上或沿坡而下。以前,它的27个桥墩上都有龙头和龙尾,寓意“龙吞来水”,保护石桥不被洪水冲毁;可惜早年龙身被破坏,而今只有中部的一个桥墩上残留龙尾,其上龙鳞清晰可见。

有人说这座长桥始建于明正德初年,甚至有人直接说该桥修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具体在哪一年始建、谁主持修建、费银多少,虽然题刻湮灭,但我和多数人一样完全相信它已满500岁,比老街更老。修桥工匠不平凡,开凿石料不简单,花银不在少数。数百年来,千千万万的路人为了各自的生活,一辈辈过桥时用脚板将桥面微微磨光,天长日久形成三四寸深的踏痕凹槽,显露岁月的磨砺。

来去匆匆的人们早忘了,行船的老人早忘了,谁也不考究久远年代倡议修建的人是谁。一代代人口口相传,很多代人之前就说它有几百年了。最初建好桥后,与大多数桥一样没有名字,泛称“新桥”。时间久了,人们根据当地地名取名,因为这条河从大足流到荣昌,过去是流入荣昌后的第一座桥,“大足”与“荣昌”各取一字,书名就叫“大荣桥”,当地百姓仍俗称“路孔桥”“万灵桥”“濑溪河桥”。

这里,原来就是一个码头,清代属峰高里;码头边有集市,清嘉庆五年(1800年)将集市围成寨堡,堡以桥名,又称路孔场。至于路孔,文人杜撰了一个故事,说明朝有位叫僧敖(有人写为曾傲或真敖)的和尚云游到此,发现这里山清水秀,对岸风景宜人,适于修身养性,决定在对岸建座庙宇安身。过河后发觉坡边有6个石孔,似与河中相通,便借来糠壳分别倒入6个洞里,不久糠壳都从河中冒出,于是就把河流叫作“六孔河”,后来谐音喊为“路孔河”。路孔场、路孔乡、路孔镇也因此得名。其实,路孔的得名与“漏孔”的谐音更接近,现在看到桥边礁石上密密麻麻、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冰臼,这些不寻常的奇特石孔简直就是地质博物馆,冰川时期形成的数不胜数的石洞圆孔更是得名“路孔”的注脚。2013年,因场对岸山上遗有僧敖修的万灵寺,认为“万灵”比“路孔”更古老而更名万灵镇。

其实,文人的说法自相矛盾,万灵寺的始建时间也仅是“相传”而已,有人说始建于元代,也有人说始建于宋代,明代的僧敖不可能在他的前朝去修建佛寺。路孔这地方确实不错,钟灵毓秀,清溪浅濑,游鱼戏水,一派祥和。特别是河面截流后形成白银一样的瀑布,终年不息。晴朗的白天,数千平方米的干净礁石上,前来玩耍的大人和小孩络绎不绝。荣昌得名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这条河的上游曾经住着远近闻名的纺麻高手赖婆婆,于是河流在很长时间称为赖婆溪,后“赖”加三点水,演变为濑婆溪、濑溪河。

在路孔漫步,最吸引人的就是这座古石桥。凝视平湖似的河面,石桥好像浮游水上,横卧的桥与古老的街以及翠竹婆娑、农田缓丘的两岸构成柔美的水乡画面。2009年,石桥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全市的古桥中极其少见。

桥是古镇的象征,桥是古镇的一道亮丽风景。漫步在古朴而坚固的桥上,踏着历代人们的足迹,丈量着石桥承载的历史厚重。走过500岁的石桥,便走进它数百年守护的文明!

(作者供职于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