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吟道:“南纪门,菜篮子,涌出涌进”

熙熙攘攘南纪门 老重庆人的生活之门

版次:010    2024年01月30日

1940年的南纪门

南纪门河街下行道

□杨耀健

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庆卫指挥使戴鼎在南宋老城的基础上,规划修建的“九开八闭”17座城门,其中南纪门是一座开门,濒临长江。这座城门历史悠久,让我们来细细品味它的今古传奇。

1 取自《诗经》,城门得名雅致

南纪门的得名很是雅致,它取自《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据朱熹《诗集传》解释:“纪,纲纪也,谓经带包络之也。”纲举目张,意思是长江汉水波浪滔滔,统领南方诸河道。借用在这座城门上,形容它位于长江上游,可以统领中下游,当然有溢美拔高之意。

据史料记载,南纪门筑有瓮城,瓮城又名月城,是城门外的小城,作为掩护城门之用。没有瓮城的城门,城门名字直接写在城门顶上;有瓮城的城门,城门名字写在瓮城门上。有瓮城的正城门,专门另外题写四个字,刘子如绘制的《增广重庆地舆全图》明确画着:南纪门城门题为“南屏拥翠”。前两字说明它坐北朝南,后面两字形容它被满山的青葱围绕,层峦叠嶂。

南纪门筑有瓮城,说明它的战略位置重要,必须加强防卫。它与通远门一样,是扼守通往川西的陆上城门,没有长江、嘉陵江作屏障,敌骑可以直达城下,不可不防。

2 熙熙攘攘,老重庆人的生活之门

出南纪门西行走陆路,经过菜园坝,攀登今建新坡到两路口,遂可去佛图关,经东大路前往成都。但这条路坡度大,不如通远门出城方便。然而,它每天的人流量,却不比通远门少。因为,它是本城居民采购副食品的必由之路,民谚吟道:“南纪门,菜篮子,涌出涌进。”

南纪门江边水深,便于泊船,除夏秋季汛期涨水,冬春季可与珊瑚坝相连,但没有滩地,河街是依山坡而形成。江边停的并非广船或木竹排,而是上游沿江来的客货两运的大揽载木船。它们来自茄子溪、跳磴场、小南海、铜罐驿,乃至江津、白沙,运载的多是蔬菜水果,有广柑、红橘、甘蔗,有萝卜、红苕、白菜等大路菜,在江边以篾笆围栏成场,囤转批零出售。还有大瓦坛或竹油篓装的白沙干酒、菜油、麻油,在河街起岸出售。

重庆是一座山城,如果把物资搬到城内去,哪怕是最近的较场口,运费都要增加一大截,还得上税。所以,船家一般多在船上做生意,老百姓来这里采购,价格便宜不说,还可挑挑拣拣。离南纪门不远处的西面江坝平滩,有菜农常年在此种菜,故名菜园坝,也是随行就市,供居民采买。所以人流熙熙攘攘,进进出出南纪门。

抗战时期,珊瑚坝机场使用频繁,珊瑚坝受到管制,南纪门河街不能与之连接,船只也不便停泊。南纪门河街不得不紧缩在码头脚下岸边,虽与通珊瑚坝的堤路相连,规模却大为缩小,生意便分散到储奇门、望龙门去了。20世纪60年代初,珊瑚坝东端江边又曾热闹过,萝卜、红苕就在船上出售,许多人背着背篼买来食用或加工出售。

3 依山而建,城门建在山坡上

南纪门是重庆市政建设的排头兵。1926年,军阀刘湘驻防重庆,先后委任川军32师师长唐式遵、33师师长潘文华兼任重庆督办,改重庆市政公所为商埠督办公署,开始规划开辟新市区。1927年3月,成立新市场管理局,公布《暂行简章》14条,拟定在城外开辟新市场六区:“以南纪门至菜园坝一带为第一区,临江门至曾家岩一带为第二区,曾家岩经两路口至菜园坝为第三区,通远门至两路口为第四区,南岸玄坛庙、龙门浩一带为第五区,江北嘴至相国寺一带为第六区。次第开辟,分期进行。”

根据这个文件,南纪门首当其冲,为修筑马路,老城门被拆除。南纪门到底是个什么模样?谁也说不清。当地的老人说,城墙依山而建,城门就在临江的山坡上,易守难攻。笔者寻求多年,最近获得一张1899年洋人拍摄的重庆城全景,从方位看,南纪门在其右下角处,但看不见。据老人言,城墙一直向下延伸到长江边,遮断陆路,兼可控制江面,山梁上有城垛,就是没有照片证实。我只得另搜集了1930年、1940年南纪门拆除后的老照片,附在本文与读者朋友分享。

1929年7月,南区干道动工,线路从南纪门外宝善寺起,经石板坡、燕喜洞、菜园坝,绕王家坡而达兜子背,全长4.67公里。1930年7月实际完成了由南纪门麦子市到菜园坝的一段,约长2.87公里。1933年4月至1935年6月,又修成朝天门陕西街至南纪门麦子市段,名为南城经路,长约4公里。抗战时期,中兴路落成,连通了上下半城,南纪门成为重要通道的三岔口。一直到近年长滨路建成以前,这条路仍是渝中区沿长江贯通东西的唯一主干道。

4 声名远扬,火锅原料集散地

南纪门出名,还与它是重庆火锅的原料集散地分不开。

传说,重庆火锅起源于长江边的船工。为抵御风寒,他们将不值钱的牛杂碎买来,加以海椒花椒,用瓦罐鼎锅在火堆上现煮现吃,做成火锅果腹。没想到,后来官绅和市民都趋之若鹜,并蔓延整个西南。

火锅最时兴的食材首推牛肚,然后才轮到牛肝、牛心等内脏。火锅风靡,对牛肉的需求大增。菜牛主要来自贵州及附近的一些产牛县,但是隔着一条长江,如果提前宰杀难以保鲜。加之江水总有涨落,汛期不能随时过江。为保证质量,须就近屠宰,南纪门被选作集中屠牛之地。每天应市的菜牛,提前用木船载运过江,集中到南纪门河街关一夜。河街每天清晨宰牛,利用江水清洗,分割后批发。

全城火锅店的伙计,天不亮就要到河街采买食材,其中尤以牛肚最为抢手,时有抢货纠纷发生。河街边的牛杂汤锅便宜得很,办采买的伙计都在这里吃早饭。

而附近中兴路川倒拐一带,火锅店一家接一家,莫不以牛肚为招牌菜,门前悬着“毛肚火锅开堂”的木牌。老火锅时兴“九宫格”,顾客围坐四周高板凳,一年四季桌上菜肴满,杯中酒不空。

南纪门的牛肉价廉,但那时也不准宰杀耕牛、病牛,离乡须检疫上税,于是有人设法偷税。笔者曾听人讲,江北寸滩有一王姓船民,女儿王家春十八九岁,勤快能干,她白天煮好几人的饭菜,夜里的活路就是负责偷运水牛过嘉陵江。小女子与熟人相约,半夜从三家滩上船。三家滩对岸沙溪是碛坝,小船划上水吃力,他们登岸后泊船步行,赶着牛走到海棠溪搭别人家的船,过长江到珊瑚坝起岸。必须在黎明前赶到南纪门码头城墙边请人屠宰,抹上黄桅子水冒充黄牛肉,价格比水牛肉高。

1949年后,旧城马路不断改造,修通了长滨路,并打隧道与嘉滨路贯通,南纪门四通八达,交通要道作用日益突显。近年,这里开通山城第三步道,其下端出入口就在南纪门,游客常年络绎不绝,成为网红打卡点,红男绿女爬上爬下,带来欢歌笑语,使南纪门焕发了青春。

(作者单位: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