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边寻味江津酸菜鱼

版次:010    2024年02月02日

□王忠德

新年第一天,在上海。早餐后看手机,老朋友任正铭的一篇“火遍台湾的这道菜,源头在江津”的文章,引起我浓浓的兴趣。迅速阅读,倍感亲切。

起源于江津,兴旺于江津

酸菜鱼和太安鱼、来凤鱼、毛血旺、三活兔、泉水鸡等特色菜一道,曾经撑起重庆江湖菜的半边天。喜欢酸菜鱼,熟悉酸菜鱼的人很多,会做酸菜鱼的人也不少。尤其在江津,更是家喻户晓,也是好多家庭自己会做的家常菜。可以说,酸菜鱼早就融入江津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地地道道的江津菜,实实在在的江津味。

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江津市政府为了支持酸菜鱼的发展,扩大和提升这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菜品的影响力,给予了一定政策激励和工作鼓励。在双福这个交通方便的“津马要塞”,产城融合新区,酸菜鱼首先得到迅速发展。除“邹开喜酸菜鱼”之外,陆续又有“老字号酸菜鱼”“邹兄酸菜鱼”“聚三篇酸菜鱼”等品牌走向市场。而今,酸菜鱼不仅从路边店走向了江津的场镇,走向川渝各地,而且走向了全国好多大中小城市,走向了四面八方。

新年第一天下午,在上海休闲游览。我和老伴与女儿、女婿、小外孙一家同行同乐,从洋泾港步行至黄浦江江边。阳光明媚,冬日晴空里,江岸风光依然美。杨浦大桥的雄姿,黄浦江的繁忙,两岸的繁荣,人行步道的舒适,文化创意的独特,环境设施的完美,让我们拍照不停,流连忘返。高兴了,愉快了,走累了,也到晚饭时间了。我们来到浦东新区南洋泾路上的一个叫磁盛天的餐馆。

这是一家经营重庆特色菜的餐馆。大门口一幅广告画图:我们来自重庆磁器口。本来我们只是冲着毛血旺去的。进门时看见招牌:江津老坛酸菜鱼。图文并荗,十分吸人眼球,一种亲切感自然升起。进入店堂,人还不少。除毛血旺外,我们当然还要点江津酸菜鱼啰!当酸菜鱼上桌时,更让我兴奋的是那装酸菜鱼的白色大瓷盘子,在边缘上,醒目地印有几个红色大字:“来自酸菜鱼的故乡——江津”。我迅速掏出手机,对这瓷盘连同酸菜鱼连连拍照。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印有酸菜鱼故乡的瓷盘,而且是在远离江津的地方,当然让我很惊喜、很激动。这是在上海呀,故乡的名称,故乡的菜品,故乡的味道,故乡的情怀一并涌上心头。我们大饱口福,痛快淋漓,很愉快地在异乡享受了一番家乡的美味。连平时怕辣椒的小外孙,也连声称赞好吃。店长告诉我:“酸菜鱼很受欢迎。冬天里,送外卖的量大,平时,店堂常常要排队等叫号。”

江津酸菜鱼,在大上海遇见你,这么多人喜欢你,足见你的魅力!

以多种方式走出江津,走向四方的酸菜鱼,在不同的地方和店堂,以惹人喜爱的品味品质品牌,服务大众,丰富生活,传递风味,添彩故乡。

酸菜鱼与非遗

新年过后,回到了江津。春节前总有一些亲朋好友相聚,餐桌上常常有酸菜鱼。那是江津人的喜爱,江津人的习惯,江津人的味道。

大家都知道,酸菜鱼味美鲜嫩,成为一款美食品牌,关键在于传统技艺。因为传统技艺,这就与非遗有了缘分。我和非遗评审的专家庞国翔、邓正益是老朋友,听他们给我介绍过若干关于非遗的内容和事情,也听他们给我讲过有关传统技艺申报非遗项目的作用。

长江在江津流经127公里,并且有綦江河、笋溪河等众多支流。在这江河密布、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鲜鱼和酸菜的组合似乎是一种必然。既有着自然的先天条件,更有江津先人先辈的智慧以及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创新,使其成为一项系统完整的传统技艺。可以说,酸菜鱼在江津,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传承中发扬,在创新中发展。这才成为一道从江津走向全国各地,深受欢迎的美味佳肴。

而酸菜鱼能成为美食,其中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酸菜要好。在江津的餐饮市场上,无论是哪家店,其酸菜都是精心制作的精品。他们都有制作老坛酸菜的传统方法和严格的程序。当然,做酸菜鱼的鱼要新鲜,优质品种,严格筛选,精细加工。特别是作料配制,那是品种多多,配方齐全,相得益彰,味道鲜香。各家酸菜鱼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既有共性的元素,也有独特的程序、环节和风格。

2021年初,江津启动了酸菜鱼申报非遗的工作,成立了评审专家组。2021年8月,专家组作出了评审结论:酸菜鱼系传统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谱系清晰,数代以上传承,菜品特色突出,技艺操作流程规范。在江津地区存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经济价值。经专家评审,同意推荐该项目为区级非遗项目达标。

2022年3月18日,江津区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酸菜鱼为江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地方政府对地域特色产品发展提升的一种有力支持,是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弘扬,是对酸菜鱼技艺传承和创新的促进,也是对酸菜鱼走向更宽广市场的自信和推崇。

成为了非遗,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保护更有效,创新发展更健康了;成为了非遗,酸菜鱼会走得更远,影响会更大了;成为了非遗,酸菜鱼这一品牌更有底蕴底气,会更有力量在更大空间遨游了。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江津区政协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