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梅为伴

版次:010    2024年02月02日

□陈利民

中国文人雅士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而又把“梅”排在首位,足以见对“梅”的看重和认可。梅与松、竹又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属于小乔木植物,傲立冰雪,迎春怒放。它作为传春报喜、吉庆的美好象征,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视为祥瑞之物。较早记载关于梅的文字有殷商文献《书经·说命》里曰:“若做和羹,尔惟盐梅”;还有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出现了“山有嘉卉,候栗候梅”的描述。

由于梅的秉性不惧严寒,以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开在百花之先,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自古文人雅士乐此不疲地赞梅、咏梅、画梅、种梅、藏梅、食梅。

宋代诗人范成大所著《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者为贵。”所以,在诗人、画家的笔下,梅花的形态总离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人们观赏梅韵的标准,则以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谓之“梅韵四贵”。

在《全宋词》中咏梅词就有1120余首,唐宋以梅花为题材的诗词作品多达4700多首。如陆游的《梅》:“三十三年举眼非,锦江乐事祗成悲。溪头忽见梅花发,恰似青羊宫里时。”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如柳宗元的《早梅》:“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如李清照的《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如李商隐的《忆梅》:“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如辛弃疾《临江仙·探梅》:“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等等,汗牛充栋,举不胜举。

宋代文人林逋应该是最酷爱梅花的人。他终身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写的《山园小梅》广为传诵,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成为经典的咏梅名句。

贤达的林逋年轻时游学于江淮之间,四十岁便辞官隐居在杭州城郊外,为草庐取名“巢居阁”,房前屋后遍植梅树,还饲养了两只白鹤。他终日吟诗作赋,闲暇就在幽静的梅林里转悠,嗅嗅红梅,看看白梅,肩上落着梅花瓣,袖里沾着梅花香。一对白鹤慢悠悠地跟在身后,时而引吭高歌,这便是他最惬意的“神仙”日子。

据说,林逋种梅有数百亩,品种十多种。他还采摘梅花制作香料,收集梅蕊配制香茶。有一次,范仲淹登门造访,他亲自煎茶招待。茶室简朴古雅,茶具精细灵巧,茶水黄中泛绿。范仲淹品呷了一口,感觉满口生津,香而不腻,甘而不涩,立即赞美道:“好茶!”林逋眉开眼笑地问道:“范大人能品出这是何等茶叶所烹的吗?”范仲淹回答道:“希文(范仲淹字)孤陋寡闻,只觉得如饮甘露一般,还望先生指点。”林逋笑道:“这是去年冬天摘的蜡梅之蕊熏制而成。”范仲淹惊讶道:“难怪,这茶汤里渗透梅花的清香。”

古代大画家王元章、仲仁、黄庭坚、王冕、石涛、弘仁等均是画梅的高手。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赵佶,他虽做皇帝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但在艺术上造诣颇深,流芳千古。赵佶的花鸟画,以极其严谨的创作态度,既从形象上充分掌握了对象的生长规律,且以特有的笔调活灵活现地传达出对象的精神特质,达到了高度成熟的艺术化境。特别他画梅花技法娴熟,功底深厚,传世作品有《梅花绣眼图》《梅花山禽图》等,并且他集结撰绘了我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种种动态的《梅花喜神谱》。

后人大师们画梅的有董寿平、王雪涛、陈半丁、张大千、关山月等,其佳作珍品均被各大博物馆收藏。梅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文人雅士以梅为伴,相伴终生,实属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需求,也是一生追求高洁人生境界的垂范。(工作单位: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