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表的鱼塘

版次:011    2024年02月02日

□马卫

腊月十八,家住千家岭的彭老表通知我们几家亲戚前去打鱼。

说是打鱼,除了年轻的侄辈抛网下塘,我们就是拿鱼。老表家的这口鱼塘,有两亩多大,是过去生产队的山坪塘。他家养的鱼,不喂饲料,只喂青草和苞谷籽,以及南瓜、冬瓜、萝卜等吃不完的蔬菜,因此鱼肉格外香嫩。

彭老表72岁,承包这口山坪塘已有30多年。

山坪塘是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修的,那时没有挖掘机,土石方全靠锄头挖,箢篼装,扁担挑。一个生产队的壮劳力,几十号人,用了一个冬天才完成。山区田少,吃大米难,修了山坪塘,可以多灌溉水田,多出产大米。那时才20岁出头的彭老表,是生产队的青年民兵排长,重活脏活累活抢着干。

土地下户时,生产队的堰塘没人愿意承包。

山坪塘空着,也不养鱼,是黄鳝、青蛙、水蛇的乐园。以前还有妇女来洗铺盖、罩子、床单,后来荒凉了,就不敢来了。彭老表给生产队长——后来叫村民组长说,他来承包这口山坪塘,不交承包费,管水也不给管理费,用水不给水费。村民组长是彭老表的堂叔,一想这事变废为宝对大家有利,就同意了。彭老表挑走淤泥,修整排水口,用水泥把引水道硬化,整整一个冬天没歇气。第二年春天,山坪塘一泓清水,能映出人的脸。他放了些鱼苗,青、草、鲢、鲤,都是常见的鱼种。那时还不流行鱼饲料,没有制氧机,鱼的密度很小,生长得慢,两三年才打一次。所以养鱼不赚钱,养鱼的人家也少。

每次村里接待客人,来找彭老表买鱼。说是买,但从来没给过现钱,村里的账上一直是负数,鱼钱直挂到2006年才了结。彭老表也没去要过账,因村里的干部,大多沾亲带故,他放不下面子。

打了鱼,中午喝酒。彭老表说:这是请你们最后一次来打鱼了,春节一过,我就要到镇上带孙子,孙子读小学,每天要人接送,山坪塘还给集体。

我问彭老表:你放得下这口塘?

我了解彭老表,为了看塘、守塘,他在塘边搭了个茅棚,养了两条狗,晚上住在那里。从中年到暮年,从黑发到白发。特别是冬天的夜晚,棚里冷,很难受。夏天呢,更紧张,生怕有小娃娃去玩水惹事故,不守着哪行?其实打理一口水塘,不比养猪、种庄稼轻松。

彭老表说:舍不得也不行呵。我这个年纪,还真守不了塘了。

我听得有些心酸。一个农民,从青春到暮年,都在流汗出力,能挣钱的时候没有歇过,歇下的时候要靠子女赡养,直到阖上两眼入土。

走之前,我再次来到这口山坪塘边,望着一塘死寂寂的水,看着残荷败草,塘边的枯树死藤,只能一息长叹。或许会有人来继续承包这口山坪塘,继续养鱼和蓄水灌溉,但这口塘和我,再没有了浓浓的亲情。

这塘已年过半百,即使无人管理,也活得自在。

彭老表呢?离开了鱼塘,就像鱼离开了水……

(作者系重庆作协会员)